引言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占据东北的日军从长城沿线进犯我华北地区,驻守华北的中国国军予以反击,在长城抗战相关的战斗中最为世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二十九军之“大刀队”传奇。
1933年3月12日,二十九军109旅夜袭日军,以大刀破灭了日军白刃战的传奇,消灭了无数日军,一举扭转了战局,创造了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
大刀队因此声名卓著,在全国范围内都为人所知,大刀更是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精神的象征。当时的报纸这样声称:
“我们喜峰口的英雄是光着脚、露着头,使着中古时代的大刀,……抢回了山,夺回了岭,收回了喜峰口.....”
但是二十九军真的是依靠大刀队击败了日军吗?大刀在对日作战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刀队传说背后的故事。
一、手枪队而非大刀队
首先我们要指出,奇袭日军的是当时西北军特有的的乃是特种兵部队——“手枪连”,而非所谓的“大刀队”。
手枪连是民国时期西北军和各地军阀都喜欢的一种特殊作战部队,当时的中国因为缺少重武器和火力,各个军阀都没多少机枪,在这个时候二十响的驳壳枪进入到了中国军阀的视野。
在西方驳壳枪是一种失败的作品,精准度便携度不如手枪,射程不如步枪,火力压制不如冲锋枪和机枪,但是在中国作为一种近战火力压制武器,驳壳枪得到了所有军阀的认可。
于是在各个军阀部队中陆续组建了以驳壳枪为主的手枪连,着重在近战中进行火力压制。西北军中也同样有这样的编制,喜峰口之战中赵登禹的作战部署中正是以手枪连为主。
217团当日接到的作战命令:
“第217团附手枪第一、第二连及王昆山营,……袭击蔡家峪、白台子敌炮兵阵地.....向喜峰口东北高地之线进攻。”
224团接到的命令:
“第224团...在潘家口集结后,即沿滦河左岸袭击北山、三家子、横城子之敌....冲击喜峰口外之敌。”
从这个布置来看完全没看到什么大刀队的出现,217团手枪连的作战目的是摧毁日军的炮兵阵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野战近战的方便,于是特意调派了两个手枪连作战。
二、大刀的实际作用
虽然没有大刀队,只有手枪连,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刀在这一战中还是发挥出了一定作用。
西北军中的手枪队其标准配置就是驳壳枪加大刀,重在进展夜袭,用二十响的驳壳枪压制敌人,用大刀进展白刃战。配合西北军曾经大范围流行过的大刀训练,可以说无往不胜。
在这一战中也同样如此,一开始的夜袭战中,大规模的手枪配合大刀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再正面遭遇敌人后很明显遇到了问题,手枪的射程太短根本不适合正面接敌人。
在217团的战斗中,一开始夜袭敌军炮兵阵地确实占据了一定优势,但是后来再正面接敌的过程中很快遭遇了敌人的火力和射程压制,营长苏东元、王凤芝阵亡,团附胡重鲁受伤。
真正在战斗中其实大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在宣传上大刀却似乎起到了无穷大的作用。
全国的报纸都为喜峰口之战而欢欣鼓舞,各大报纸连篇累牍的吹捧大刀队,似乎人人都是武林高手,而敌人望见大刀队,就害怕得发抖。
这种宣传一方面来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也导致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残酷不太了解。比如当时中国最知名的新闻学者史量才就曾经提到这个问题:
“新闻界不去鼓吹正规军的新式武器,而来鼓吹大刀队,不是又要演出义和团的老把戏了么!”
三、大刀队的精神象征
时至今日,大刀已经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反抗的精神象征,代表了中国军民用着简陋的武器反抗日军的大无畏精神。我们要讴歌这种抗战精神,赞扬所有抗日将士们无畏的勇气。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精神胜利,我们不能因为将士们用着中世纪的武器战胜了敌人而沾沾自喜。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最新的武器进展,发展科技进步科技,用科技去武装我们的战士,只有这样才能够保卫中国的和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