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收拾妥当,西藏那曲市安多县多玛乡六村的加霞搭上邻居的车,准备到县城看望家人,采买生活用品。
车过多玛乡和雁石坪镇交界的当曲河,横亘水面的三座不同年代修建的不同材质的桥,勾起了这位年近七旬老人的回忆。
“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的生活也像这河上的桥,变得越来越好。”加霞对同行的一车人感慨地说:“30岁前,我去县城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过来,那时没有现在说走就走的条件。”
不是加霞不愿出门,只因当曲河水汹涌奔腾,当年过河既没桥也无渡船,只能望河兴叹。
1987年3月,政府运来铁索、木板等材料堆在雁石坪镇一侧的河岸,这让两岸牧民兴奋起来:政府要为他们建一座吊索桥。
时年20岁的弟体正处在对一切好奇、向往外面世界的年纪,只要有时间他就守在岸边看技术员们施工建桥。“3月份运来材料,5月份土地解冻开挖地基,在河两岸各建了两根粗壮的水泥柱子。拉两根铁索是最费功夫的,细线带粗绳,然后换铁丝,再牵引铁索,最后铺木质桥面,直到7月底才完工。”时过多年,弟体对当时建桥的过程仍记忆犹新。
弟体说,建桥那段日子,乡亲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天都抢着喊技术员到家里吃饭。“我的汉语就是那时候和汉族技术员学习的。桥修好后,我牵马驮着行李送他们回镇上,当时走了4天呢。现在,开车用不到4个小时就到了。”
桥梁是跨越障碍的关键,路是连接沟通的基础。有了吊索桥,虽然走在上面晃晃悠悠,人惊牛羊怕,但两岸的交流交往还是多了起来。“叔叔娶了对面的姑娘,姐姐嫁给了那边的小伙儿。”雁石坪镇四村村民达瓦说。
加霞说,就这样过了10年。1997年开春,吊索桥旁政府开始修建钢构桥。桥修好,走在上面稳稳当当,解放牌卡车也第一次开进了村子。
“有了钢构桥,生活更方便了,日子越来越好。”多玛乡六村村民嘎至说,外面时兴的衣服、炊具,孩子们爱吃的糖果、点心都运进来了。之前,吊索桥不通车,参加一年一度的畜产品展销会,只能步行赶着牛羊去现场宰杀。有了钢构桥,家门口屠宰后用卡车拉着跑,省时省力。
经济活跃了,收入提升了,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世代骑马出行的牧民开始陆续购置家用轿车。出行频繁,钢构桥承载力不足。2013年夏末,两桥之畔一座两车道的混凝土大桥修建完成,负起了沟通两岸的使命。
“现在,家里有我和老婆照看牲畜。儿孙都在县城,儿子务工、孙女读书,儿子还在考驾照准备跑运输做生意。”加霞说,“一座座桥,一条条路,带我们驶向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快车道。”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贺建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