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或唯有印度做到了对外资“一视同仁”。
路透社报道,印度海关日前向大众发出了通知,指控其关联企业—斯柯达大众印度公司故意“逃税漏税”,致使印度海关损失了14亿美元。称后者措施十分高明,将待通关的整车标记成汽车零部件,从而避开30%-35%的进口税,享受到了5%-15%的优惠关税。
对于印度海关的指控,斯柯达大众印度公司及时做了公开声明,称自己是一家负责任的组织,完全遵守所有全球和印度的法律法规,公司正在分析印度海关的通知,并将全力配合当局的调查工作。
印度海关“复盘”汽车进口商轨迹,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印度当局是否会将常规的调查行为升级成国与国的战略博弈。因为就在这份通知发布的同时,莫迪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动汽车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呼吁大众、丰田、现代扩大在印投资。
但后者对此表达了担忧,大众、丰田、现代的代表就提出,可否将研发投入并入印度政府规定的最低5亿美元的投资额当中;允许投资分期落地,给到自己必要的调整空间;不再单设工厂,使用现有的汽车工厂进行电动汽车生产等。
很遗憾,它们的建议都被印度政府间接否决了,如此,投资者就顺理成章的将大众被“针对”和印度要求大众扩大投资一事联系在了一起。应当看到,凡事不一定要有结果,对于主动出手、实力较强的一方,其更看重的是斗争的演变过程。
就上述事实谈三点看法。
其一、莫迪看不得外国企业在印度做大做强,将会及时采取限制措施。
数据显示,大众集团今年第三季度售出汽车2,176,300辆,销量同比下降7.1%,无论利润还是价格,都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唯独印度市场,让大众紧绷的神经得以短暂放松,如10月份,大众型号汽车在印度卖出了4458辆,同比增长9.0%。
其他区域的销量都在萎缩,唯独印度市场的销量增长,数据的强烈反差,必然会给莫迪政府造成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帮大众稳住了场子,但对方好像不怎么“领情”,只知道钻政策的空子,未能向自己“示好”。
这种情况下主动对大众发起调查也就“顺理成章”了,凸显了印度政府的对外平衡手段。但莫迪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前段时间德国外长访问了印度,提出将引进印度劳工的指标从之前的每年10000个,大幅增长至30000个。
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吧,印度至少得让德国外长的面子说得过去,只是未曾想,莫迪根本不吃这一套,只知以“印度的绝对利益”为先,如此德国可能失去了继续向印度投资的兴趣了,印度的工业化之路随之遭遇重大挫折。
其二、印度没有“选择”,只能使用行政和关税手段,迫使外企留在印度。
印度提出,优先发展芯片、半导体、航天航空、特种材料、精密机械等高新产业,用来对标中国的工业升级计划,而要做到这一步,就须用到外国的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链,以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避免印度长期生活在全球产业链的底层。
然而凡事都有发展过程,农业国家跻身工业国家至少得经历引进—吸收—升级—的新阶段,不可能自己动动嘴皮子,外国的先进生产力就都进入了印度,并快速为印度所有。莫迪政府未免操之过急,此举终究吓到了外国投资者。
其三、大众全面衰落是历史趋势,基本上无力扭转。
如果燃油车依然是主流,大众的业绩一如往常,相信即便“失去了”印度市场,也无伤大雅,然而谁能想到,大众面对比亚迪、小米、奇瑞、赛力斯等中国电动车企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以价格战的形式艰难维持自己在中国的生存。
个人和国家一样,当你强大了,会有一众人围着你嘘寒问暖,反之,自己会成为“孤家寡人”,家门口人迹罕至。相信莫迪政府研究过大众、现代、丰田等燃油车企的处境,要不然不会趁机抬高西方车企进入印度市场的门槛。
总而言之,大众面对印度海关的指控,能够“自证清白”的办法十分有限。这也从侧面反衬出,印度奉行“机会主义”,缺乏发展对外关系和贸易的基本道德和耐心,只知将国外的好东西一个劲的往家里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