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济南市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统筹规划全市政务服务标准化的整体工作框架和目标任务。办法明确,市、区县政务服务中心应当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问题台账,规范办理流程,切实解决企业群众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实现闭环管理。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彰显了政府自我革新、直面问题的勇气,更是对民众诉求的一次深情回应。然而,设立窗口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个窗口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前沿阵地”,而非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才是需要深入探讨和实践的关键。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顾名思义,就是专为那些在正常办事流程中遇到梗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设。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的一次考验。想象一下,当一位市民或企业代表满怀希望地走进政务服务中心,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办成所需事项,此时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如同是他们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这个窗口不仅要“接得住”问题,更要“解得了”难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有事能办、难事可解”。
要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建立一套高效、规范的问题处理机制。这包括但不限于问题台账的建立、办理流程的规范、责任主体的明确以及反馈机制的完善。问题台账要详细记录每一个反映事项的具体情况、处理进度和最终结果,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办理流程则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繁琐复杂,让群众一眼就能看懂,一步就能到位。同时,要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每个问题都有人管、有人负责,避免踢皮球、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反映人,并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形成闭环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当然,仅仅依靠制度和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工作人员队伍。这些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各项政策法规,能够准确解答群众疑问,更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他们应该像“医生”一样,对每一个“病症”进行细致分析,找出“病因”,开出“药方”,直到“病愈”。只有这样,“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心中的“服务站”,而不是“摆设”。
在实际操作中,不妨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某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就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得益于窗口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更得益于背后那套完善的处理机制和强大的支撑体系。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并非万能钥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策、体制障碍,需要更高层面的决策和推动。但即便如此,“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也可以成为发现问题、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总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是政务服务的一大进步,但要让其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在制度、机制、人员等方面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窗口成为群众心中的“希望之窗”,让“办不成事”变成“办得成事”,真正实现政务服务的提质增效,成为政务服务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文/余明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