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兵团有何特殊,彭德怀、杨得志抢着要?毛主席为何一律拒绝

分享至

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华北这块地方,一直是让毛主席在军事方面很忧心的一个问题。

华北部队的老基础是八路军115师,那可是“朱毛”正儿八经的嫡系部队。在指挥方面,老政委聂荣臻亲自在那儿把控,主力将领罗瑞卿、杨得志、杨成武、耿飚,那都是典型的“双红一”(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出来的,全是功劳卓著的老将。



但身为实实在在的“御林军”,“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不但没实现期望,还被傅作义、阎锡山这两个地方势力压制得挺郁闷,所以在挺长一段时间里,表现都不怎么样。

而真正使华北战绩后来赶上来,变得出彩,有了名声的,实际上是一支被认为是杂牌的兵团。就是这支装备不足、后勤跟不上、战斗经验匮乏,连一个完整的指挥团队都组建不了的新队伍,居然从次要的部队变成了首要的主力,以至于后来被三位元帅一位上将争来抢去。

这支部队挺特别,它的番号是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布衣元帅”徐向前就是这支部队的创建人。

【一、临危受命,毛主席再度启用徐向前】

抗日战争后期,徐向前老是处于那种不被启用的状况。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无奈的,他的左腿被受惊的战马给踢伤了,胫骨都骨折了,这可是他伤得最重的一回。当时医疗条件不行,又缺少营养,伤口老是反复,很难愈合,结果他在医院的病床上足足躺了半年多。



在延安养身子的那段时间,徐向前瞅着局势挺紧张,内战眼看就要来了,心里那是相当着急,好几次都说要回到前线去。然而,毛主席一个劲儿地宽慰他,让他一定先把身体调养好,还打了包票说:

“往后打仗的机会多着呢,咱们还得进行总反攻啊!”

对毛主席而言,徐向前可是极为重要的“帅棋”,容不得一丝闪失。他的军事本领很强,具备指挥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在建设根据地、训练新军队方面也是相当厉害,是个全能型的统领,在整个军队里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得用徐向前的话,那就得狠狠用、大量用,还得用到关键的地儿。所以啊,后来华北那边得有人去撑场面,毛主席这才让徐向前赶紧出来干活儿,不过不是去聂荣臻待的晋察冀,而是去太行那旮旯,当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员。

毛主席为啥要这样安排呢?

首先,晋冀鲁豫军区那是八路军129师的根据地,也是徐向前曾待过的部队。然而,因为要落实“大力出击,谋划中原”的战略安排,这会儿刘伯承带着主力部队朝南去了大别山,结果军区留下来的正规军数量特别少。



太行那旮旯的山区本来就贫困,八年抗战那消耗老多了,为能确保战略反攻的需求,这地方总共弄了将近10万的新兵,给补充到中原、华东、西北等那些个野战部队里去了,前前后后出动的民兵、民工,那更是不少于40万人,这底子差不多都给掏空了。

其次呢,在华北的这三大区里边,晋冀鲁豫的战略位置那是相当重要啊。这地方一方面得帮着晋察冀、晋绥打仗,另一方面还得配合和支援主力部队,像刘邓大军还有陈赓兵团,让他们往外边打,往中原和豫西挺进。而且啊,这儿还得把胡宗南部给牵制住,好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这活儿可不轻,任务多得很呐!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山西那是老牌军阀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晋冀鲁豫军区得独自把内线作战的活儿给干好,瞅准机会把晋绥军的15个正规旅给灭了。

简单来讲:得让一个兵源和后勤差不多都耗尽了的军区,把山西从阎锡山那里解放出来,而且还得扛住来自三四个战略方向的军事压力。这么艰难危险的任务,毛主席觉得只有徐向前可以做到。

实际上,徐向前一到晋冀鲁豫,就察觉到情况比他想的还坏:整个军区,连一支人员和装备都齐全的主力纵队都找不出来。于是徐向前上任后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对地方部队进行改编,以此来缓解兵力短缺的紧迫问题。

以太岳军区的基本部队以及地方的武装力量当作基础,弄出个第八纵队,这个纵队包含二十三、二十四两个旅,总共六个团,当作军区的主要力量;

以太行军区的分区队伍、县独立营还有游击队,弄成了太行独一、独二两旅,总共是六个团;拿冀鲁豫八分区的地方武装当作基础,搞出了冀鲁豫独二旅(独一旅弄好后就归刘邓大军了);太岳军区第十八、十九、二十分区的地方武装,整成了四个团;冀南的地方武装组成了两个独立旅。

以前组建新部队,通常是依据强帮弱、老带新的办法,就像让一个主力团带着两个地方团,这样能很快增强战斗力。然而徐向前那支大概五万多人的部队,只有一个八纵有些基础,剩下的都是地方部队提升上来的,他们就只会打游击战,别的作战方法都不擅长。

而且用徐向前自己的话讲:

各个旅、团虽说按照三三制来构建,然而兵员和干部都特别缺乏,装备更是糟糕。

不止这样,不光野战部队的编制没凑齐,成熟的野战军机关也都跟着主力走了。给徐向前安排的副司令滕代远,副政委薄一波,还有宋任穷、廖承志这些人,都是搞政工工作的,真正能在军事方面进行指导的就只有徐向前自己。

时间特别紧,任务特别重,大规模练兵根本没时间搞,而华北那边的战局危险得很,这可咋整?徐向前狠狠心,想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主意:通过打仗来训练士兵。

【二、用最狠的仗,练最猛的兵】

1947年秋末冬初的时候,徐向前猛然行动,带着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力量三次攻打运城,把守城的敌人总共1.3万多人全部消灭了,这在山西引起了很大震动。

阎锡山对徐向前那是相当熟悉,他俩既是老乡又是师生,在抗战的时候也有过不少往来。所以徐向前到山西,阎锡山可不敢小瞧,还几次放下身段去找胡宗南帮忙呢。可就算是千小心万小心,他当作宝贝的运城还是被弄丢了。



阎锡山整不明白,徐向前咋就敢领着一支新队伍直接去攻打晋东那门户大镇,并且还真给拿下了。可他压根想不到,徐向前的“心思”可不只这点。运城那就是个小前菜,徐向前真正瞄着的,那可是号称“坚如铜铁”的临汾呢。

临汾向来被称作“卧牛城”,从古到今都是很重要的军事要地。这古城里边高外边低,城墙厚实坚固,是依照自然的地形修建的,从远处看,就好像趴在汾河东岸的一头黄牛似的。在郊外有个地儿叫“挂甲屯”,据说在明末的时候,闯王李自成带着兵来到城下,多次攻打都没打下来,气得把盔甲挂在屯庄的树上,骑马走了。

好些年了,在日本鬼子和阎锡山的占着管着的情况下,临汾城那地方壕沟横竖交错着,碉堡一个挨一个,还弄出了里外两层防御的体系。

城外:以村庄、高地、碉堡、壕沟为基础,构建了四道环形的防线;每道防线都建有水泥制的主碉堡,在其周边配备了集体工事、铁丝网、暗道、鹿砦以及地雷等各类防御的装备。

城里头:城墙高有十四米,厚呢,在十到三十米之间,每过一百米就有横墙跟铁丝网挡着,这样就弄成了单独的防御地段。环绕着城的壕沟、集团工事、炮兵阵地跟城上能反射火力的点,互相交错着,组成了很牢固的纵深防御体系。城里和城外有暗道连着,一直能通到防御的最前面。

临汾的敌军有两万五千多人,这里头有胡宗南第三十旅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营,还有阎锡山的第六十六师,另外还有杂牌军八个团。负责守城的总指挥是晋绥军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这人特别张狂,很蛮横,对阎锡山那是忠心耿耿地卖命。为了保住临汾城,梁培璜给手下定了个“八杀”的规矩,那就是:接到进攻命令却拖延不前进的杀;接到支援命令却拖延不前进的杀……

像碉堡一样坚固的城池,决心拼命抵抗的守城将领,就连徐向前本人都认可:

“咱要对付的敌人,那可是块难啃的骨头,你要是没下定决心,牙口也不结实,就别指望能把它给啃下来。”

这场仗打起来有多艰难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