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2月2日
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
在周口店第1地点发现
2024年12月2日
古人类再次引发我们追问
我们从哪里来?
又是如何演化至今?
今天我们穿越77万年的时光
探寻人类演化进程
触摸远古历史的脉搏
一起见证人类的文明之光
“北京人”头盖骨发掘
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是如何被挖掘的?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曲折历程?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周口店龙骨山试掘,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其年代为距今50万年左右,比此前已知的最早人类“尼安德特人”早了40万年。1926年这一发现公布后,周口店遗址吸引了世界关注。
1927年春天,周口店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开始,项目最初的负责人是中国地质学家李捷和瑞典古生物学家布林。当时是采用打格分方、从上到下井式挖掘的方式。当年又发掘出一颗保存完好的人类牙齿化石。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家步达生经过研究,将这种古人类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化石发现处 图片来源: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1929年12月2日下午,考古学家裴文中带领几个技工在寒风中紧张地发掘。随着洞穴越挖越深,发掘面空间越来越狭小,无法使用汽灯,工作人员只好一手发掘,一手举着蜡烛照明。突然,盼望已久的东西终于露面了。
这块头盖骨化石一半埋在硬土里,一半埋在松土中。裴文中把化石周围的土挖空后,用撬棍轻轻把它撬出来。化石出土时很潮湿,一碰就破。裴文中和两名技工连夜生炭火来烘烤它,烤干后用水糊上几层厚厚的绵纸,再糊上石膏、麻袋片,继续烘烤。等到外面的石膏变得干燥坚硬,裹在里面的化石就不会轻易损坏了。最后,裴文中把头盖骨化石用自己的两床旧棉被包裹起来,外面再用褥子、毯子捆好,乘长途车亲自送到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技术修复后的裴文中先生与“北京人”头盖骨合影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公众号
现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陈列的一个八九岁男孩头盖骨模型,就是裴文中1929年在周口店主持发掘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模型,它骨壁较厚,约为现代人的两倍,脑容量较小,约为915毫升。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不仅印证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而且确立了直立人这一重要的人类演化阶段,是勾画人类演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拉开了中国人自己的古人类研究序幕。
1933年,裴文中又在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山顶洞中发现了三个头骨和一些肢骨,距今3.4万年至2.7万年的古人类被确认,这个古人类被命名为山顶洞人。1936年,贾兰坡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他先后发现了3个“北京人”的完整头骨,再次震惊世界学术界。
如火如荼的周口店考古工作因为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被迫中止。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裴文中与贾兰坡发掘出的5个北京人头盖骨、3个山顶洞人头骨等多件化石在从中国往美国转运的过程中不幸遗失,世纪悬案至今未解。
见证从猿到直立人的体质样貌
19世纪以来,在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广泛影响下,南方古猿、能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古人类在世界各地被陆续发现,探寻古人类发展演化的序幕从此揭开。
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北京人”及其文化遗物、遗迹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人”发现以来,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直立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是探索人类起源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贡献。直立人的典型形态至今仍以“北京人”为准。
人类演化的不同阶段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公众号
“北京人”在人类演化史上尤其是东亚人的起源演化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北京人”在内的古人类不断迁徙、移动、交流,逐渐演化形成了现代人类。
1921年以来,周口店遗址发现了6件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头骨残片、牙齿及不同部位的肢骨等数百件人骨化石,大约分属40个不同的男、女、老、幼个体,成为研究直立人最典型、最丰富的古人类化石标本库。
“北京人”头骨同现代人比较,具有很多原始性特征:
头骨骨壁较厚,有明显的矢状脊,额骨扁平低矮,眉脊粗壮前突,后脑勺呈现下宽上窄的形状,现代人的脑部形状更加趋向圆隆。“北京人”吻部突出,看起来似乎没有下巴。
“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约1088毫升,变化范围在915-1225毫升之间,小于现代人平均值1400毫升。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的大脑形态特征也有很大差异,现代人不仅脑容量增加,脑形状也更加趋向圆隆,额叶圆隆宽阔,顶叶高高隆起,枕叶缩小,小脑半球变紧密并向中线靠拢,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脑形态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京人”的牙齿比现代人牙齿大,牙根粗,咀嚼面上的褶皱纹路也丰富得多。“北京人”肢骨形态与现代人更加接近,只是骨壁相对较厚,股骨相对较短并向前弯曲,相比南方古猿上肢大于下肢、走路还会躬身的姿态,“北京人”直立人已是相当的“笔直挺拔”。人类体质在不断进化和劳动过程中,胳膊越来越短,腿越来越长,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大长腿”。根据肢骨推算,“北京人”女性平均身高大约一米五左右,男性在一米六左右,比现代人稍矮一些。
“北京人”由于食物短缺,生活条件艰苦,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绝大部分是青年和少年。在已出土的化石中,其中有一位女性年龄比较大,甚至可能达到50岁左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北京人”复原像就是这位祖母的形象。
北京人复原像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公众号
周口店遗址自发掘以来,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涵盖了人类演化史上的三个阶段——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构成连续的古人类演化序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周口店遗址——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市中心约50公里,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着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遗址1921年进行试发掘,192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发掘出土代表40多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十多万件石器、上百种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用火遗迹等,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环境学及岩溶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图片来源: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群中最著名的一处,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北京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近50万年,他们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洞外流入的泥沙在洞内一层一层填充起来形成的巨厚堆积层是华北中更新世洞穴堆积的标准剖面。
“多年来,对‘猿人洞’的科学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设备、手段的不断翻新,‘猿人洞’的科研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介绍,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对猿人洞开展年代测定,经过在猿人洞第6、7、8、9、10、12、13层采集样品,最终测定“北京人”的年代为77万年前。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5月,新建成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向公众开放。2021年10月,北京周口店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和中国考古百年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古人类遗址。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考古人前赴后继,以不懈的努力延伸了世界人类历史的轴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周口店将会世代传承,文明起源的探索永不停歇。
参考资料:
1.央视新闻.《中国考古大会》走进周口店遗址,探秘东方人类的故乡
2.人民日报海外版.走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探寻“北京人”的足迹
3.国家文物局.北京周口店遗址:保护展示创新进行时
4.“CCTV4”公众号.追寻人类祖先的远古足迹
5.“中科院古脊椎所”公众号.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6.“首都博物馆”.“北京人”头盖骨——见证从猿到直立人的体质样貌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丽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