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老要不要期待?这不是期不期待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的时代现实。AI将在老龄社会中无处不在,应该说所有老年人生活的场景中都要用到,必须要用到,这是很直接的。”11月28日,“有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南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沙龙第一期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如是判断。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快速发展,为科技赋能养老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不过,当前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条很长的发展道路。其中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又该如何突破创新?会上,黄石松作出了相应分析和解答。
11月28日,“有AI陪伴的晚年,你期待吗”——南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沙龙第一期在北京举办。
智慧养老产品为何没做起来?成本高,老年人需求多样且不同
“第一个出现防跌倒、防走失的手环最早是十年前,然而现在有几个老人戴着防走失手环?智慧养老的产品几起几落,曾经热度很高,但很多都是昙花一现。”黄石松坦言,目前真正应用到老人的照护、干预、治疗等方面的AI技术可能还不多。他笑称,“用得多、用得好的其实还是一些通用产品。我觉得老年人用得最溜的可能是社交视频软件、拍照等。”
黄石松认为,养老产品有一个特点,它有一个第三方,是带有很强福利性质的。他以居家养老为例,“离开了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可能连老人的家门都敲不开。养老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很多不是老人自己买的,可能是政府购买,可能是子女在购买,可能是慈善机构在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需求的异质性给产品研发带来更高要求。会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提及,日本的养老产品虽多是“小作坊”,但由于针对性很强,适合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因此发展较好,吸引不少国家来取经。黄石松也指出,“小而美”的产品有特定市场,发展很快。这也是养老产品的特殊属性。
“区别于其他产品,养老产品和服务密不可分,导致产品研发、测试、推广、服务链条长、环节多、参与主体多、利益关系复杂。”黄石松分析,在研发端,由于涉及学科多、跨学科协作,以及样本量不足,导致养老产品的通用性、适老化和用户体验不佳,这需要政府在基础研发阶段给予支持,联合多学科、多企业攻关。
“然而多年以来相应的研发没有很大的突破,一些社区智慧化养老的交易平台也没能做起来。”对此,黄石松认为,基础数据支撑不足给市场推广和交易达成带来困难。需求侧需要建立基于老年人能力评估的分类数据库。例如年龄、健康和疾病状况、居住形态、经济条件以及是否享受补贴等;供给侧方面,需要建立足够多的合格供应商数据库。此外,还存在数据保密、技术标准与规范、多层次接口等问题,公共信息的“孤岛现象”突出。
“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大包大揽把养老服务全部做下来,因为成本太高,加上老人的异质性需求,导致很难做到规模经济。”具体来说,他表示,产业化生产能力不足导致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居高不下,包括关键技术卡脖子;体系化协作生产能力不足,测试、评估、检验难以形成闭环。比如,多数养老康复机器人无法出具认可的评估报告,也就难以实现闭环针对性处方康复训练策略。此外,行业缺乏国家标准,新进企业受资金等影响生产能力受限,生态链难以形成,产业化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在活动中发言。
养老是传统性产业?AI技术突破助场景创新和成本降低
不过,当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曙光。以国际经验为例,黄石松介绍,近三年来西方国家反思疫情带来的冲击,对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健康资源配置方式、银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调整。“尤其是美国在AI基础性领域发生了巨大的突破,科技对老龄产业的渗透率大幅度提高。”
“这么多年,养老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性产业,现在科技赋能养老迎来新发展。”他指出,这突出体现在,一是大数据、算力算法的突破,使个性化、异质性老年需求在研发阶段就能得到尊重。他认为,如今英伟达的芯片大量应用于游戏与图像处理等领域,未来在医疗卫生、无人驾驶以及具身机器人等领域都可能大规模挺进。
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例,围绕“智能康养数据平台支持”,它能逐步提供“卧床护理→辅助站立→智能助行→居家康复”整体解决方案。黄石松表示,这个过程中,养老康复机器人不断迭代,从康复机器人到护理机器人,再到陪伴机器人,满足老人不同时期的需求,几乎实现智能机器人等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这就是基础底层技术突破带来的结果。”
另一个例子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数智化升级。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了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模式,把单一的分散的服务整合在平台上,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居家上门服务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平台+终端+线下服务支持’实现数字化照护,十年前就有了,为什么至今做不起来?”黄石松坦言,“因为上门服务的成本太高,有平台没服务,有终端没后台的支持。”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居家安全监测等理念都很好,怎么落地实现?他指出,我们要发展AI,要介入这个产业,必须要想清楚,需求理论上都是有的,全场景也都有,怎么样让需求变成现实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供需能否匹配得上,老人是否愿意掏钱且买得起?因此,把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摊下来,达到有机地结合,这是关键。
居家养老像出保险一样有评估有定价?需制度技术赋能
对于中国来说,黄石松认为,智慧养老要运用科技创新解决产品研发、测试检验、市场推广、供需对接、过程监管(服务和人员)、价值和价格发现(定价和补贴)、支付保障(结算电子化)、质量评价、志愿服务和社会参与、纠纷处理、诚信体系建设等问题,形成完整的研发链、供应链、价值链和银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居家养老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谁到我家里我都得跟他砍价,因为怕吃亏,价格也没有人检验。”黄石松指出,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完善制度体系,加上技术突破,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价格和价值发现的过程,或许以后到养老服务上门就如同保险公司出保险似的,有流程有评估有定价,这都有一个完整的机制。“这只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来实现。”
黄石松认为,中国式养老核心的问题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对接。“为什么养老没有实现供需两旺的势头,就是因为买不起。现在价格和成本倒挂,解决的办法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赋能,大规模降低供应端的成本。”他指出,技术加上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模式,加上保险等金融方式的支持,才是解决之道。
采写:南都记者陈秋圆 发自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