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在海南三亚举办。在这个运动会上,有一个备受瞩目的项目,就是——民族武术。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1月22日在海南三亚隆重开幕。(图片来自《中国民族报》)
这个项目可是引来各大“武林高手”云集,拳术、器械、对练齐上阵,招招式式中,大展中华文化之精粹。让人目不暇接、拍手叫绝。
▲民族武术男子传统其他类拳决赛一等奖获得者、陕西代表团运动员钱康。(图片来自《中国民族报》)
▲民族武术香港代表团运动员黄奕妍参加女子传统双器材决赛。(图片来自《中国民族报》)
运动员们不仅相互切磋较量,呈现了高超的武艺,还展现了尚武之人的气度与精神。
近几十年来,国内武侠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无数人对武林世界的想象。少林派、武当派等名门正派的大名如雷贯耳;古墓派、逍遥派也有大量拥趸。
很多武侠迷们都会有这样的好奇:那些飞檐走壁、水陆轻功等绝学,究竟是武侠小说的奇幻渲染,还是确有其事?
▲电视剧《天龙八部》片段。(视频截图)
现实中,武林门派的各种武术绝不是虚构的想象,而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那么,中华武术为什么会如此精彩而传奇呢?
丨为什么要讲“武德”?
如果问周围的人,习武之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答案会出奇的相同,那就是“德”。
在古老的商代甲骨文中,“武”字含义为征伐示威。时光流转到西周,“武”被赋予了“德”的新内涵,成为周代礼乐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这种理念延续数千年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思想与中华武术思想的核心要义。
▲武的甲骨文。(图片来自安阳融媒)
公元前597年,晋楚两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邲之战”。而取胜的楚庄王却陷入了深刻的自省之中,他将“武”阐释为“止戈为武”,指出能够停止战争方为真正的“武”。
楚庄王还提出了“武有七德”: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
所以说,“武德”其实蕴含着悲天悯人、天命所归的和平理想,兼具追求德政的政治理念,同时还强调了安居乐业、增加财富的现实意义。如此立体的“武德”观念并非现在网络上理解的敢打能拼那么简单。
丨为什么追求“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是很多人梦寐以求要达到的境界。
古人说,“三代而上,文武不分”。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大臣大多是出则为将、入则为卿,也就是既能搞行政又能外出带兵打仗。
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重要内容便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简单来说,礼、乐代表着礼仪规范;书、数象征着文化知识;而射、御则为军事才能,分别指射箭和驾车。
显然,当时的贵族子弟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与礼仪修养,还必须具备战士的基本素质。
先秦时期文武合一的传统,使得中华武术从诞生之初就被丰富的人文和礼法内容所浸润,拥有着深入骨髓的“君子”风度,从来都不是一项单纯的杀戮技术。
孟子曾和弟子公孙丑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勇敢坚定。孟子举出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三人培养勇气的不同方式。武士北宫黝,以“争胜”培养勇气;将领孟施舍以“不惧”培养勇气;曾子以“守义”培养勇气。
孟子认为,北宫黝和孟施舍的方法都不如曾子得其要领。而孟子的方法,则是“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通过对比武士、将领和儒者“养勇”的方式,将“武勇”的外在功夫转化为“养气”和“正心”的内在精神修炼。
这一思想主张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刚直的浩然正气,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独特品格。
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中国之“武”,不仅敢于战胜无敌,同时也勇于礼义顺治,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所谓“文武兼备”,正是这种“勇敢”的生动体现,其背后不仅是个人的意志,更是家国天下的崇高理想。
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的广西壮族“俍兵”被调到东南抗倭。其中一支由田州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夫人率领,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瓦氏夫人以治军有方和战术出奇而闻名遐迩。
▲瓦氏夫人雕塑(图片来自“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她率领的“俍兵”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这得益于“岑家兵法”和“瓦氏刀法”的强大助力。
瓦氏夫人擅使双刀,抗倭时曾将双刀法传授给弟子项元池,项元池又传授给吴殳。吴殳还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处学得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并且将瓦氏双刀法进一步演化为枪法。
正是吴殳的学习与改造,使得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武术招式与技术理念。这一过程堪称中华武术“兼容并包”的典范。
据专家考证,西北地区以天启棍和八门拳为主的武术体系,很可能源自一位名叫常燕山的民间回族武术家。
常燕山在传授武术时,一开始就注重协调好不同拳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以后的和睦相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门拳。(图片来自七里河发布)
兼容并包的胸怀,使中华武术不断积累,最终发展成为名动世界的“中国名片”。
丨什么是侠之大者?
清末至民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侮,中华儿女再次掀起“文武兼备”的浪潮。
国学大师黄侃曾发表《释侠》一文,将仁侠、儒侠并举,宣扬“文武兼备”的主旨在于争取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拯救中华民族于列强的压迫之下。
将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入到侠士的个人行为之中,将“君子”人格升华为维护国家大义的家国情怀,彰显出真正“侠之大者”精神。
▲李连杰饰演的晚清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图片来自豆瓣网)
与此同时,为让中华武术走上科学发展道路,以武术史学家、体育史学家唐豪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从事中华武术史的研究。
中华武术流派众多,为了建构起一套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标准,并在相互切磋中使其发扬光大,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
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是重要内容。
此后,武术愈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进一步发扬光大。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
▲民族武术江西代表团运动员程程参加女子传统双器材比赛。(图片来自《中国民族报》)
中华武术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逐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被认知、认可、认同的缩影。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展现着民族的力量。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武术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完)
点个“在看”不失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