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从2002年底至2023年8月末,全国农信系统总资产增长24.33倍,不良率下降了3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上升了20个百分点,从亏损挂账实际超过1500亿元到净利润达1444亿元。”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李伟12月1日在经济前瞻论坛2024年会·2024农村金融论坛上发表书面演讲表示。
农信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近些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增加,大型银行机构纷纷向农村金融市场延伸,竞争也相应加大,政府的财力保障、公共资源配置也更多向“三农”领域倾斜。当前,农信社在“三农”发展中还有那么重要吗?
李伟认为,农信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首先,这是由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决定的。农村信贷的服务对象,无论是农户还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都呈现规模小、数量多、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风险差异大等特征,相比大型银行机构,中小银行的决策机制、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这种市场结构的要求。
其次,这是由农信社特殊的治理结构决定的。农信社系统县级法人立足县域,天然具有融入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可以深度嵌入乡村产业链和农户生产生活场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服务可及性问题,而且还能更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提高服务匹配性和服务质量,更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
探寻农信系统新的竞争优势应注意把握三点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工不断深化,新的服务主体逐步加入,农信社机构普遍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
李伟认为,探寻农信系统新的竞争优势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竞争持续深化,但农信社特色化服务的优势也在凸显。在我国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农信社机构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更贴近地方政府、更融入乡村振兴、更了解“三农”人员心声等多方面优势,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是数字化转型压力增大,但农信社信息不对称难题也在破解。当前,农信社系统有机构已经就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东怀集农商行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无感授信工作,河北昌黎农信联社发展智慧银行服务并向一人网点模式转型,取得了可喜成果,可供其他农信机构借鉴。随着数字化和AI高科技发展的大潮,农信社机构完全可以将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内在动力。
三是风险矛盾不断暴露,但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契机也在出现。当前,农信社系统风险问题日渐显露,只是因为过去高增长发展阶段本身所具有的缓冲或延缓风险的作用力,一些矛盾和问题被暂时掩盖了。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许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水落石出”,而这恰恰也是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自觉的契机。
继续走好深化改革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大旗,李伟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信社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最终还是要靠农信社系统自身努力,关键是继续走好深化改革之路。他建议,改革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完善体制上保证支农支小导向。农信社无论怎么改,立足本地、支农支小的导向都不能变,否则就会偏离机构的功能定位,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也会失去发展特色和优势。关键是要完善相关体制,实现加强支农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相互促进。
二是从行业协同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当前,往往是多家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单位共同服务于一家客户,即“多对一”。多个服务主体的功能虽然互补但是缺乏协同,亟需向“总对一”发展。
三是从科技赋能上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新兴科技和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对农信社机构来说,应顺应这一趋势,推动传统业务数字化、在线化转型,为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提供有力的金融科技支持。
(李伟主任演讲全文将在中国经济时报刊发,敬请留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