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探索之路上,射电望远镜作为人类窥探深空的“眼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及“天眼”,人们往往会想到位于中国的FAST射电望远镜,其口径高达500米,全球最大,至今未被突破。
然而,在FAST之前,世界也曾拥有一颗巨大的“天眼”——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其耗资2.6亿美元打造,如今却变成了废弃“垃圾场”。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这座曾经辉煌的射电观测巨擘,坐落于美国波多黎各岛的山谷之中。其建造于1963年,镜面直径起初为305米,后扩建至350米,尽管与FAST相比仍显逊色,但它在射电天文学和雷达天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却足以载入史册。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便是1974年,发现的第一个射电脉冲双星系统PSR1913+16。这一发现不仅间接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发现者泰勒和赫尔斯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此外,通过阿雷西博,天文学家还发现了太阳系外的首个行星系统——毫秒脉冲星PSR1257+12。这一发现对于人类探索地外文明、深化对宇宙的认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然而,辉煌的背后,阿雷西博也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困境。这座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81000平方米,一旦建成便难以移动。在50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它多次遭受飓风和地震等自然灾难,逐渐显露出疲态。2017年,飓风玛丽亚来袭,阿雷西博遭遇了钢缆断裂、接收盘面受损,虽然经过修复,但已难掩其颓势。
2020年,阿雷西博更是遭遇了接连的打击。先是支撑平台发生断裂,将反射面砸出一个大窟窿。随后,主钢缆也因无法承受重量也断裂。最终悬吊的接收平台坠落,各支撑钢缆全部断裂,阿雷西博射彻底沦为废墟,没有再修复的可能。时间一久,阿雷西博不仅残破,而且锈迹斑斑,树枝落叶到处都是,看起来就行一个垃圾场。
那么,是什么导致其快速陨落呢?从技术层面来看,设计之初主要服务于电离层研究,在灵敏度上、观测方向均存在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难以满足科学家对宇宙深入探索的需求。同时,高昂的维护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每年约1200万美元的维护费用,对于任何机构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FAST建成并投入使用,性能落后的阿雷西博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必然。FAST的建成和开放,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更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测平台。在未来,FAST将继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助力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揭示宇宙的真相。
而阿雷西博的陨落,令人扼腕叹息,这座射电望远镜的兴衰历程,见证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与不易。也提醒着我们珍惜每一次观测的机会、不断追求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