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2年,毒教材就曾轰动全国,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才过去两年,毒教材居然又卷土重来了?
不仅直接将中国人刻画成了眯眯眼的外貌,甚至还用筷子竖插着米饭!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教材居然全部来自全国有名的出版社!
究竟是谁给他的胆子,居然敢如此肆意妄为?
2024年11月27,一位网友吐槽,一本名为《一读就懂的图画小百科之世界各地的孩子》的书突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这本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原本应该传递多元文化的美好,却因几幅不恰当的插画,瞬间成为舆论的中心。
翻开这本书,读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国儿童的形象。
书中的外国孩子被描绘得天真可爱:大眼睛、圆润的脸庞,仿佛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
然而,当目光转向中国孩子的插图时,画风骤然变得诡异。
中国儿童的形象被刻画得令人不适:狭长的眯眯眼、扭曲的面部轮廓,穿着与本民族文化毫不相符的服饰。
不仅如此,书里面的一幅插画尤其引发争议:一个小朋友用筷子插入米饭。
要说前面网友都还说有可能是画师的画风问题,可这张图一出,就立马让人们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画师故意的。
因为他连最基本的中国习俗都不知道,这还是不是个中国人了!
筷子虽然是中国的传统饮食工具,可它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某些特定场合,它绝不仅仅是用来夹菜那么简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筷子插在米饭里是极其忌讳的行为。因为这是在丧葬仪式里才会出现的行为。
在祭祀逝者时,人们会将筷子直立于饭碗中用来祭奠死者,意思就是死者的饭食已经到头了。
这个细节或许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懂行的人而言,这简直是一个文化大忌。
就像西方文化中不会随意使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符号一样,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禁忌和讲究。
而画师所画的中国孩子的形象,则是又踩了中国人的又一个大雷。
“眯眯眼”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充满了刻意贬低的意味,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描述,更是一种带有深厚殖民主义色彩的文化污名。
早在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东亚人的形象就常常被夸张、歪曲地呈现。
那些电影中的角色,要么是可笑的漫画形象,要么是阴险狡诈的反派,几乎没有正面、立体的呈现。
时尚界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一些国际时尚秀和广告中,常常会出现对亚裔面部特征夸张、带有侮辱性的“创意”表现。
模特们被要求“眯起眼睛”,仿佛这是一种有趣的“异国风情”,实际上却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冒犯。
这种形象塑造背后,是西方对清朝人民的欺压和迫害,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
画师将这种赤裸裸的侮辱公开放在儿童绘本中,这真的不是对中国人的挑衅吗?
而且,这种毒教材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2022年5月,一场源于教材插图的风波悄然席卷全国。
事情的起源很平常:一位家长在翻阅孩子的教材时,意外发现了几幅令人不安的插图。
这些看似普通的画面,却瞬间引爆了网络舆论。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学者加入讨论,将这个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在那些书里,小孩子都长得奇形怪状,面容都好似唐氏儿的面容,有的小女孩子还直接裸露出内裤,有的甚至直接将侵华日军背老人的宣传照定义为“学雷锋做好事”!
这一下子可捅了马蜂窝,网民们纷纷开始辱骂,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教育部迅速介入调查。
最终,问题得到了正式确认:教材存在严重的文化不当表达。
追责成为必然,出版社的编辑、美术指导、审核人员,甚至是最初的创作团队,都无法逃脱责任。
这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惩戒,更是对整个出版行业的警示。
教育部随即启动了全面整改方案,这意味着数以万计的教材需要重新印刷和更换。
可让谁也没想到,这才过去几年啊,依然还有这样的毒教材继续出版,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儿童是最容易被文化符号影响的群体,在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关键期,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完全依赖外部世界的映射。
一本书、一幅画,可能会在他们心中种下难以拔除的文化烙印。
想象一个亚裔小女孩,第一次在图画书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那双被刻意夸张的眯眯眼,扭曲的面部轮廓,与她内心的自我认知形成巨大反差。
这种视觉冲击不仅仅是审美问题,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暴力。
孩子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被扭曲的形象,将其内化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
文化自信,这个民族的软实力,正在悄然被侵蚀。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可能会对自身文化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缺乏归属感。
在国际视角下,这种文化误导的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本就常常处于被误解的境地,这些不恰当的表达无疑是火上浇油。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是跨文化交流中的“负面名片”。
跨文化交流是相互理解的桥梁,而非刻板印象的放大器。然而,这些儿童读物却在不知不觉中强化着既有的刻板印象。
外国读者看到这些插图,会不自觉地将其视为“真实”,进而强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所以我们才要坚决杜绝毒教材的出现。
而同样,这些毒教材的出现也暴露了出版社的一些问题。
他们习惯性地检查语法错误、版式排版,却忽视了内容中更深层的文化隐患。
很多审核人员对文化细微差别缺乏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可能并不理解某些看似无害的图画背后可能隐藏的文化歧视和偏见。
这种不敏感,就像一个聋子在评论音乐,注定会出现严重偏差。
创作者的个人立场同样值得警惕。
部分创作者不自觉地被西方文化范式所禑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传播了某些文化偏见。
他们的视角往往是单一和狭隘的,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难以突破既有的文化框架。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文化渗透可能并非完全出于偶然。
某些国外势力可能会尝试通过出版物,悄无声息地传播对我们不利的思想与价值观。
看似普通的儿童读物,实则可能是文化入侵的隐蔽通道。
为了彻底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出现,出版审查机制必须经历彻底的自我革新。
单纯的形式审查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一套更加严格、更具文化敏感度的审查标准。
这意味着每一位审查人员都要接受专业的文化素养培训,学会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视角去审视每一本图书。
对于文化领域的不当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道歉和简单处罚。
我们需要建立连带责任机制,让出版社、编辑、创作者为自己的文化不当表达付出实质性代价。
违规成本越高,越能倒逼行业自我净化。
再一点就是插画师和编辑的文化培训刻不容缓。
通过系统的文化课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文化细节的敏感度和尊重。
“毒教材”事件不是个案,而是文化安全的严重警示。
每一次文化误读,都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扭曲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将极其难以连根拔除。
因此全社会必须对儿童读物负起共同责任,这不仅仅是出版界的事,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
家长、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成为文化安全的守护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