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到粟裕大将关于宿北战役一段的考虑时,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字,却蕴藏着很深的考虑,令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
一、看似普通的文字
粟裕大将晚年身体不是太好,大概早年过于辛劳,68岁时就百病缠身,1976年69岁时心梗发作。据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回忆说,粟裕病刚刚好些,就说要将其战争生涯的思考和经历写出来,供后人参考。
楚青非常难过。因为这之前,粟裕一直明确表态不会回忆录,现在突然决定这么办,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虽然明知粟裕身体不好,但也不好干扰他的决心,楚青只好含泪记下他的口头叙述,再找人帮忙整理成文字。
其间因为一些事情的影响,断断续续写的不多。1981年粟裕突然脑溢血,数月之后又发作脑梗,因为年纪大了,治疗效果不好,脑梗反复发作。粟裕的记忆力大减,反应也变得很迟钝,有时楚青问他某事如何,他经常呆呆地望着楚青而不发一言。过了很久后才反应过来,但一等精力稍微恢复,就慢慢地重述当年某仗是如何考虑的。
这个过程对楚青是极大考验,谁也不忍心让一个病入膏肓的人保持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但时间不等人,这种抢救性回忆没有多少时间,一旦发生不幸,就再也没有机会。
所幸,粟大将去世之前,他大致将所有经历过的战争都回忆了一遍,一些基本的观点,辅以当年对有些战役的评价,《粟裕战争回忆录》终于成书了。
关于宿北战役有一段关键表述:
须知我们兵力集中了,敌人兵力也更加集中,如果战场被压缩的太狭窄,到敌人向我们全面进攻时,我军缺乏回旋余地,就更被动了。如果不打这几仗,放敌人长驱直入,后来集中兵力先打宿沭一路敌人的决心就不那样好下了。
这段看似平平无奇的话,背后有一段颇不平静的往事,以及相关参与者很久无法平静的情绪。
宿北战役是被列入华野历次经典战役中的比较重要的一次,但出乎大众认知,这场仗和粟裕手下的主力并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此战主要是由山东野战军完成的,彼时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还没有完成合并,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基本还在江苏省境,没有北开参与宿北作战。
而我们所说的争论和分歧,就是围绕华中兵力北开山东与否而产生的。
粟裕的回忆录虽然没有再现什么情绪,但在其他几位当事者的回忆录中,大部分还原了当时两方面意见的分歧和冲突。
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也不复杂,概要以言之,苏中七战七捷之后,国民党军并没有放弃全面进攻,采取以重兵进攻两淮,以王耀武和李默庵(后改为汤恩伯)北南牵制,一头打鲁南鲁中(重点是鲁南),一头打苏中,迫使山东、华中两大股解放军无法汇合,国军再以主力击破两淮,以达到分割鲁苏,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
这个策略切中要害,给华东我军带来很大困扰。华中和山东两个军区都强调本区的重要性,两边各自据理力争,矛盾的爆发点从泗县战斗就开始了。
二、两淮丢失
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打泗县。
泗县在苏皖两省交界,是淮北交通要地,向东不过二百余里即可抵达华中军区首府淮阴。国民党军以桂系第七军守备,准备以此为跳板,向两淮发动进攻。
此时华中主力都在南线作战,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之后,部队比较疲惫,粟裕指挥主力围攻海安县城的弱敌,一方面牵制淮南国军主力使之无法放心北去,另一方面也是为部队的冬衣、粮草等补给做做准备。
所以由正在鲁南苏北的山东野战军就近去打泗县,挫败国民党军在两淮的攻势,正合其宜。
众所周知,后来泗县战斗失败了,陈毅、宋时轮都承受了很大压力。
胜败兵家常事,本无什么是非。但居然有人产生争议,阴阳怪气地指责粟裕不北上作战,只愿在海安得实利。同时非常巧妙地内含了一下两淮“歌舞升平”,此语出自某段位不高的原华野参谋型将领。
为什么说巧妙呢?所谓歌舞升平,表面上看是指华中方面最高领导人中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毒雾,一直不愿意撕破脸大打,导致两淮军事准备很草率,所以不得不让陈宋率山野来华中救场。
表面上看矛头所指是小姚同学,此公由于某些情况开朝后翻了车,在有些人出版回忆录时小姚已成死虎,随便给他泼脏水无所顾忌。但往深里一琢磨,事情远没这么简单,打死老虎无甚意义,但凡是打死虎的,基本都是指东打西。此语真正的矛头指向小姚同学力挺的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