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伟大的革命家邓颖超女士走完了她的一生,安详地闭上眼睛。
她的秘书赵炜,随即针对她的后事处理问题,向中央提出了四点。
正常情况下,赵炜作为邓大姐的秘书,她的话一定会被中央重视。
但当时,中央却并不认同她提出的四点问题,还把人民群众的理由给搬了出来。
赵炜到底说了什么?这四点,和邓大姐本人又有什么关系?
1976年年头,邓大姐送走了她这一生最亲爱的革命伴侣,周总理。
他们两个人是中央乃至全国的模范夫妻,相识于少年时代,多年来彼此携手,共同奋斗。
有着一样的志向,你懂得我的坚守,我懂得你的追求,灵魂伴侣莫不如是。
周总理的离开,对邓大姐的打击很大,不过并不会把这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彻底打倒。
她用一个人的肩膀,扛起了两个人的责任,继续践行着他们共同的使命。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又败,败了又开。
年复一年,站在海棠树下的人,却从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
邓大姐守着西花厅的回忆,望着远方的路,同样年复一年,独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91年,因为肺炎和高烧,她住进了医院,放不下的工作只能暂停,每天休息的时间,也比从前多了许多。
看着邓大姐瘦瘦弱弱的样子,秘书赵炜非常心疼。
她在邓大姐身边工作多年,两人也早已经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家人。
现在,她只希望邓大姐能保重身体,能让自己的生命延长一些,再延长一些。
可惜生死有命,再伟大的人,也没有办法逃避这个规律。
面对死亡,邓大姐的态度是平和的。
她经历过革命年代无数次生死一瞬的紧张关头,也经历了战友爱人的离开。
现在年纪大了,自己早就已经看开了,也不避讳谈论这个话题。
只是,邓大姐每每提及类似的话题,赵炜的鼻子总是会发酸。
她没有那么平静,无法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事情。
就算真的到了1992年7月11日凌晨,邓大姐的心脏渐渐停止跳动,她都还没有完全做好心理准备。
痛彻心扉的感觉,实在是很不好受。
赵炜强撑着精神,帮着处理邓大姐的后事。
因为她是贴身秘书,所以有的事情,还得她来拿主意。
面对中央工作人员,赵炜提出了四个要点,这四个要点,都是邓大姐在临终之前对她的叮嘱。
其中一个,就是不要让工作人员为她守灵。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邓大姐相信,人死如灯灭,眼睛闭上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守灵这个习俗,在她看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还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和她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就是这样,一辈子坚持着一个原则。
永远不会用人民群众的事情来麻烦自己,但永远不会用自己的事情去麻烦其他人。
从前的周总理就是如此,哪怕病入膏肓,躺在病床上精神不济。
他还都是要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量不去打扰其他人,唯恐享受到了任何一点特权。
这对革命伉俪,他们有着同样的人格底色,骨子里也都是一样的人。
在这一点上,他们还做过一件相同的事情。
周总理生命垂危之时,曾经叮嘱过医护人员。
如果到了最后一刻,不要浪费时间和资源来抢救他,要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留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同样地,邓大姐住院之后,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了预感之后,也做出了相同的嘱托。
到了后面,不要再把时间精力花费在她的身上,要去关注其他病人。
永远先人后己,永远先大家后小家,这就是他们。
从道理上,医护人员们承认,有的时候,抢救其实就是徒劳无功的。
但是从情感上,没有一个人能眼睁睁看着周总理和邓大姐离开,并且无动于衷。
他们的人格魅力,足以改变所谓的道理,勾起人心底里最纯粹的感情。
所以从邓大姐生前的风格来看,她拒绝工作人员守灵,这是有迹可循的。
不过,党中央并没有完全遵从她这个想法。
中央充分尊重邓大姐的决定,但工作人员们大多愿意自发送别她最后一程。
所以即使不安排大费周章的守灵计划,每天晚上,还是会有人心甘情愿留下来值守。
轮流值班,这是权衡邓大姐意愿和工作人员感情之后的决定。
赵炜提的第二点,也是邓大姐的第二个想法,就是不在家中吊唁。
同时还有第三点,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让她安安静静地离开。
以上两点,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不要大张旗鼓,不要高调宣布,把她当成一个普通人,不要劳动广大人民群众。
这一点,先别说中央能不能认同了,广大人民群众就无法接受。
其实,在得知邓大姐去世的消息之后,很多人就一直在打听,怎么样才能亲自来送别邓大姐。
一些敬爱她的老百姓,更是专程从外地赶来,就是为了和她告别。
在普罗大众的心中,邓大姐是一个为他们、为国家而做出过巨大牺牲的人,是一个为了崇高理想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人。
她是人民的好干部,人民的情感天平,会永远向她倾斜。
如果真的不举办追悼会,这让中央如何向人民群众交代?很多老百姓可能会觉得情感受伤,也可能会终生遗憾。
但是考虑到邓大姐低调朴实的想法,中央肯定也不能把规模搞得太大,这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于是思来想去,中央决定不举行繁复的吊唁仪式,而是举办小型的追悼会,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寄托哀思的渠道。
工作人员也要严格控制进场的人数,总之不能把事情搞得太高调,同时也要照顾到人民群众的情绪。
中央的顾虑和想法,赵炜其实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在思索再三之后,她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至于赵炜传达的最后一点要求,就是不接待日本友人来到北京吊唁。
关于邓大姐这个想法出现的原因,后世曾做出过一些猜测。
有人说,她可能是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不愿意让日本友人的出现,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还有人说,她一直追求的就是低调,日本友人也好,其他国家的友人也好,尽量都不要麻烦他们跑一趟。
总而言之,对于这一点,中央是绝对尊重的。
他们决定让中日友好协会出面,在日本大使馆设置一个小型的吊唁现场。
邓大姐的这四点要求,从头到尾,考虑的都是国家,而不是自己。
她不向往伟大革命家的美名,也不需要无数鲜花,无数哭泣的声音。
她想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好,是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赵炜陪伴着她,直到生命的终点。
最后的最后,她的骨灰,也由赵玮撒向了江河之中,从此与祖国的山川河流同在,与人民群众同在。
当骨灰从手上被吹走的那一刻,赵炜的心好像也空了一下。
此时此刻,她是真正地要和邓大姐告别了,和对她影响至深的长者告别。
或许在时空的某一个交叠处,骨灰同样撒向了大好河山的周总理,会和邓大姐再相逢。
这对革命夫妻,灵魂伴侣,他们会执子之手,共同见证祖国的繁荣与强盛,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1、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所知道的邓颖超往事(上)——《纵横》2014年第2期20-26,共7页
2、邓颖超的“骨灰盒”遗嘱——《共产党员》2013年第3期58-58,共1页
3、华夏经纬网 《党性作风100典(三)——邓颖超:两份遗嘱,一座丰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