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析,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原创作者,而是一个“披阅增删”者和续写者。
这一点,在小说开头的“作者自云”部分,已经交待的非常明确了。事实证明,这部分交代并不是作者故弄玄虚,而是真实的。
《红楼梦》的原作者有皇族背景,甚至差点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因为“补天”失败而遗恨终生,发愤写了一部半成品的《石头记》。
这部书曾经在小圈子里流传过,但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只有曹雪芹读懂了其中的隐喻。所以曹雪芹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原作者和曹家很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他“补天”失败的这个过程中,也影响了曹家的兴衰,让曹雪芹对《石头记》产生深深的共鸣和认同感。
于是,生活潦倒的曹雪芹就对这部书稿进行了编修和改写,把自己的经历和家事也隐藏了进去,并且将自己原来写的一部小说集《风月宝鉴》中的故事嵌入到其中,变成了《红楼梦》的一部分。
其中,一僧一道这个元素,就是从《风月宝鉴》中移植进去的。
曹雪芹和原作者不同,原作者的恨意主要面向他的竞争对手,如雍正和乾隆。而曹雪芹作为汉人,在对当朝表示不满的同时,还多了一份民族怨恨,所以他补写、改写的内容之中多有讽刺清朝的意味。
《红楼梦》中的人物名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而曹雪芹尤其擅长谐音梗,一僧一道这两个形象,细剖之下大有深意,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骂人技巧,这其中包含了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一僧一道的提法,反应了雍正帝“三教合一”的思想。
雍正帝认为,儒、释、道名虽不同,其中的“道”却是相通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各有各的用途。
儒家可以用来治国,佛学可以用来修心,道家可以用来延寿。
然而,雍正的这种观点,在正统的儒家看来却是异端。而且,雍正希望借丹道养命,最后自己却死在了丹道上。
所以,“一僧一道”这种并列的提法,本身就是对雍正帝莫大的讽刺。
第二,一僧一道的原名,分别叫作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其中的“渺渺茫茫”四个字是大有出处的。
据查,这四个字最早出自元朝人马致远的《黄粱梦》中,原文写道:
“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教我去做他。”
雍正帝好丹道众所周知,丹道的终极追求是长生和求仙,而神仙之事都是虚无缥缈的,所以“渺渺茫茫”同样也是在讽刺雍正炼丹求仙的事情。
其次,对“渺渺茫茫”这四个字的引用,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西游记》的定场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渺渺茫茫无人见。”
“混沌未分”也就是阴阳未判,《红楼梦》中有一段阴阳论,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汉人属阳,蛮夷之族属于阴。
满清入主中原,汉人成了满人的奴才,这就变成了阴阳颠倒,“混沌未分”,亟待盘古出来开天辟地、澄清玉宇。
“天地乱”象征着满清入关以后华夏大地的战乱,以及满人对汉人的多次屠戮,这些都是对满清朝廷的暗讽。
第三,一僧一道入世以后,化身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和尚为什么会癞头,道人又为什么要跛足?
这其实是对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的影射,清朝初期,对于剃发和易服的命令十分严格。
据说,为了推行这两项政策,曾经提出“留头不留发,留裙不留足”的口号。
“留头不留发”,指的是如果不剃满人的金钱鼠尾发型,就会被砍头。
所以,当时的士人,为了规避“剃发令”,纷纷出家避世,宁可剃光头当和尚,也不愿意剃金钱鼠尾。
癞头和尚,就是对清朝剃发令和金钱鼠尾发型的讽刺。
“留裙不留足”,指的是清朝的易服政策,汉人的传统服饰中,男人都是穿裙子的,所谓上裙下裾,不听从命令易服的人就会被砍下双脚。
所以,在易服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导致很多人变成了失去双脚的“跛子”。很多人为了逃避易服政策,纷纷选择出家当道士,这也是跛足道人的来源。
后来,因为剃发政策推行时遇到了太多阻碍,这句口号就渐渐演变成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除此以外,跛足道人也是在隐喻清朝的放足令,无数裹脚的女子在被放足以后,走路一瘸一拐的。
所以,“一僧一道”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对清朝的讽刺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