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11月28日,在2024年北京市科协专业智库“论策论道”沙龙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安全保障、产业政策、创新发展及伦理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沙龙不仅探讨了AI技术的发展现状,还提出了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和建议,为推动我国AI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筑牢AI发展安全底座
构建可信计算体系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主旨报告环节,两位专家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与政策环境,强调了自主创新与政策引导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报告《自主可信计算筑牢人工智能安全底座》中指出,安全可信保障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前提,要构建主动免疫人工智能安全产业空间。
他表示,大数据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进行处理的海量复杂数据集合,具有多源异构、非结构化、低价值度、快速处理等特点。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安全成为了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
为了保障安全发展,我国正在打造自主可信计算市场准入环境。沈昌祥提到,可信计算是保障信息系统可预期性的技术,是指在计算的同时进行安全防护,使计算结果总是与预期值一样,确保计算全程可测可控,不受干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自主可信计算’不是泛指可信计算技术,而是指源自中国、完全自主的可信计算技术——可信3.0。”
他介绍了我国可信计算发展的历程,自1992年开始立项,经过长期攻关应用,我国现已形成自主创新安全可信体系,开启了可信计算3.0时代。当前,具备可信计算功能的国产CPU、嵌入式可信芯片及可信根、具备可信计算3.0技术的设备,共同构成了完备的可信计算3.0产品链,将形成巨大的新型产业空间。
最后,沈昌祥建议各级政府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战略制度要求,大力发展自主可信计算产业体系,为加快推进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副秘书长熊伟带来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报告,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并对未来政策的制订提出了建议。
熊伟首先回顾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熊伟提到,行业大模型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去年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3大模型落地应用案例集》,评选出52个大模型商业落地优秀示范。这些大模型在教育、旅游、医疗、汽车、化工、生物医药等垂直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最后,熊伟提醒到,各地在制订政策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投资、重复布局和低效建设。他建议,政府应合理布局AI产业链,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构筑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创新引领未来
伦理治理同行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扩大。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何?大模型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怎样才能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兼顾伦理道德?在主题演讲环节,四位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共同探讨创新与伦理之间的平衡之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邓智华在《探索首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建成,产业发展态势比较良好,例如开放服务平台、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招引方面的培育可圈可点,基本覆盖了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将成为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同时,北京同样面临着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应用场景开放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邓智华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应用场景与示范项目,加快技术迭代升级与产业生态构建,以及加强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合作,打破信息孤岛,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他说:“人工智能发展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唯有守护好自己的内心,以慈悲为怀,让人类与AI和平相处,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近年来,AI大模型持续引发关注。阿里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专家敖波以《AI智算和大模型产业思考与实践》为题,详细解析了国内外大模型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洞察。
他认为,AI大模型掀起了三场科技革命,分别是人机交互变革、认知协作变革、计算范式变革。当前,国外的基础大模型研发呈现出收敛态势,微软、谷歌等厂商在基础设施选择和应用开发上,普遍基于云计算的体系构建,通过软硬件的深度融合,实现了高效、稳定的算力支撑。
在国内,AI智算和大模型产业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敖波以阿里巴巴为例,展示了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从StructBert到M6,再到通义千问,阿里巴巴在算法模型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受到广泛开发者的喜爱。
在AI大模型落地应用方面,敖波认为,体验升级、新品创造和业务增效是三个最为靠谱的场景。通过大模型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创造全新的产品形态,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阿里巴巴为例,通义千问大模型已经在政务、电力、互联网、医疗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阿里巴巴还在积极探索大模型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AI的发展为技术研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深信服科技集团前云计算首席专家李明宇带来了主题演讲《AI引领的研发变革》,从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解析了AI推动研发变革的全新路径。
他表示,在软件研发方面,AI的引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大模型产品ChatGPT等,已经能够生成代码,并辅助开发者进行软件开发。这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编程门槛。
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家里的孩子可以通过与大模型产品对话,生成贪吃蛇游戏的代码,并在AI的帮助下进行改进和优化。这种以自然语言交互为基础的编程方式,让编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上手。
除了软件研发,AI还在硬件研发、医药研发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李明宇提到,硬件研发现在也越来越依赖于软件化,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都需要通过代码和编程来完成。而医药研发方面,AI更是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通过计算蛋白质结构、预测药物效果等手段,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然而,与此同时,科技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风在主题演讲《当代科技伦理问题及其治理——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就当代科技伦理问题及其治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他指出,新科技革命带来了三方面的挑战:对自然对象的控制和改造逐渐从人类的外部转移到人类自身,对人类行为的技术性替代从肢体上升到头部,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构架被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些挑战直接触及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与伦理底线。
李正风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广泛、颠覆最深刻的技术。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在悄然重塑着社会的伦理观念。
面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了几点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思考。首先,恶性科技伦理事件带有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科技伦理的监管与治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其次,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要注重伦理的竞争力和伦理的领导力。这要求我们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伦理因素,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论策论道”活动是北京市科协“汇智工程”的品牌性活动,坚持“落地区域、立足北京、面向世界”原则,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科技界声音,形成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强大合力。本次沙龙不仅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相信将全面推动市区两级决策咨询工作联动,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赵玲
摄影:张星海
制图:吉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