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跻身核大国行列。然而在冷战期间,美国却曾制定过一个令人震惊的核打击计划。在美国军方的秘密档案中,一份详尽的"核攻击清单"引人注目:它不仅精确到了具体目标的经纬度,甚至连使用什么当量的核弹、在什么高度引爆都做了细致规划。更令人意外的是,美方当时认为,即便遭受核打击,中国也不会进行核反击。这个自信从何而来?他们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判断得出这个结论的?为什么美国如此笃定中国会选择隐忍?
一、冷战背景下的核威胁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导弹的行动被美国发现,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的边缘。就在全球关注美苏对峙之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却在悄然推进着自己的核计划。
1963年7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报告称:"中国可能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这份情报引起了白宫的高度重视。
1963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应对即将拥有核武器的中国。与会者中,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提议:"我们应该考虑在中国完成核试验之前,对其核设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这个提议得到了军方的支持。美国空军战略空军司令部随即着手制定具体计划。他们将中国的兰州、包头等地的核设施列为首要打击目标。
然而,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任何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的行动,都可能导致苏联的介入。这将使局势完全失控。"最终,肯尼迪总统接受了腊斯克的建议,暂时搁置了这个计划。
1964年8月,约翰逊政府再次讨论对中国核设施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这一次,他们制定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计划,代号为"计划94"。这个计划不仅包括了对核设施的打击方案,还包括了对中国可能的反应进行的详细分析。
美国空军情报部门认为:"即使遭到核打击,中国也不太可能进行核反击。原因有三:第一,中国的核武器数量有限;第二,中国缺乏有效的核打击手段;第三,中国领导人会优先考虑政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