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京时间12月6日,便迎来大雪节气,这是仲冬时节的关键节点。到了大雪节气,气温就进一步降低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此时都已经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了。
也因为大雪节气的重要性,古人长期和大自然打交道,也围绕着大雪节气留下诸多的俗语,其中就有“不怕大雪雪堵门,就怕大雪日晴”一说。那它是什么意思,为何大雪节气怕晴天,有什么预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怕大雪雪堵门,就怕大雪日晴”
这句谚语的字面意思很简单,说的是在大雪节气的时候,哪怕是下很大的雪,雪大到把大门都给堵住了。也没有什么好担忧、害怕的。相反,如果大雪节气当天是晴天而没有下雪,农民就会担忧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上半句,大雪节气下雪有啥好处。在农耕文明的漫长岁月里,大雪时节下雪,向来被视作祥瑞之兆,承载着先辈们质朴的祈愿。
从天时角度讲,节气是自然规律的凝练,大雪当天下雪,恰似大自然精准“打卡”,顺应时令,完美契合节序更迭,给人一种天地有序、风调雨顺的安心感。
另外在大雪节气下雪,也被认为是一种瑞兆,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在民间就广为流传着“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的谚语,更是用简洁话语,勾勒出雪与雨的隐秘关联。
冬季的雪、来年的雨,仿若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条,一下雪,便意味着来年降水有了盼头,河湖不枯、水源丰沛,为农业灌溉备好了充足“弹药”。
还有,就是从农事实操层面剖析,冬雪堪称“无声的守护天使”,冬季不怕不下雪,就怕没有雪。因为下雪对农业非常有利。首先,冬季下雪的话,这样冬雪就如同厚棉被稳稳盖住大地,锁住土壤水分,缓解冬旱,越冬作物根系得以润泽;
其次,低温之下,潜藏在土里、秸秆间的害虫虫卵被纷纷冻死,开春时虫害锐减,作物少了“天敌”侵扰;
再次,等到春回大地,积雪消融,雪水裹挟着氮化物渗入土壤,恰似天然有机肥,滋养麦苗返青、拔节,为丰收夯实根基。
相较之下,大雪节气是晴天,这就会让农民担忧起来,其背后是基于丰富生活经验与气候观察的预警。
第一,在古人看来,大雪节气是晴天,农民会担忧在于冬季雨雪稀缺。天晴无雪,意味着水汽不足,不仅无法润泽干涸大地,还易引发冬旱,土地干裂、墒情恶化,作物根系“喊渴”,来年春耕都成难题;
第二,晴天往往伴随气温偏高,本该冷酷到底的冬季失了凛冽寒意,暖冬打乱作物休眠节奏,削弱其抗寒能力,开春后更易遭受冻害。
最棘手的当属“倒春寒”隐患。农谚“大雪不冻倒春寒”绝非空穴来风,大雪时节气温不降、天气晴朗,开春后冷空气极有可能“杀回马枪”。
彼时,正值作物萌芽、开花关键期,娇弱的花芽、幼叶哪经得起低温突袭?果园里,桃花、杏花被冻得蔫头耷脑,坐果率锐减;麦田间,麦苗受冻发黄、生长停滞,一年收成大打折扣。
时至今日,科技飞速发展,气象预报精准度大幅提升,灌溉、保暖技术日新月异,能一定程度抵御恶劣天气影响。
可老祖宗留下的俗语依旧闪耀智慧光芒,时刻提醒我们敬畏自然、顺应天时。大雪晴或雪,不只是简单天气现象,更关乎民生根本的农业生产,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周而复始的深刻哲理。
明日大雪了,你家乡下雪了吗?是晴天还是下雨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