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对英国坦克部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出现了一系列自行火炮系统——包括以复仇女神命名的Alecto(“阿莱克托”),以及一群“圣职者”,如“执事”(Deacon)、美制M7“牧师”(Priest)、“司祭”(Sexton,其中还有两个版本),还有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教”(Bishop)。那么,英国设计师为何在这一年突然迷上了“宗教”题材呢?
自行火炮“主教”的命名由来
“主教”这款自行火炮因其战斗室的外形而得名,该战斗室的外观酷似英国教会主教的头饰,因此被称为“Bishop”(主教)。
研发背景
北非战役向英国军事高层展示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快速的机动战。而对于习惯防御战的英国军队来说,这是一种新颖的挑战。然而,英国在战斗中发现自家的25磅榴弹炮表现优异,并深感其潜力,因此决定将其安装在坦克底盘上,转化为自行火炮。而这种新武器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设计过程也十分仓促。
英国军方指定以量产型Valentine Mark II(瓦伦丁 Mark II)坦克为基础,设计人员迅速着手开发。“瓦伦丁”坦克的底盘设计灵活、可靠,非常适合改装。设计人员仅在战斗室部分进行了改动,制作了一个大尺寸的装甲舱,并将25磅榴弹炮安装其中。这种设计是临时性的,显得非常粗糙。
自行火炮“主教”,侧面视图。
设计师并没有在车辆的顶部安装旋转炮塔,而是在战斗舱的顶部设计了一个巨大尺寸的装甲“箱体”,并将其命名为战斗炮室。炮室内安装了一门25磅榴弹炮,同时还设置了乘员的作战位置,仅此而已。炮室无法独立旋转,射击时需要通过转动车辆底盘来调整方向,火炮的水平和垂直射界都非常有限,导致该自行榴弹炮的战斗性能大幅下降。但由于军队急需这款武器(“昨天就需要了”),设计草率完成后迅速投产,最终生产了大约150辆并被迅速派往北非战场。
设计特点
这种自行火炮的设计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最能形象地描述设计师的整个工作理念,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车体与战斗室
战斗车辆的车体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它依旧是一种经典的步兵坦克设计,装甲保护的差异性较小。车体通过组合工艺制造——部分零件采用铆接,部分则通过焊接连接。主要的垂直装甲板厚度为60-65毫米,并且仍然保持直立,无任何倾斜角度。其余装甲板的厚度根据部位不同,在7毫米至60毫米之间。总体来说,车体的装甲保护并未作出任何改变,如上文所述。
实验型自行火炮的照片在公开资料中可见。
然而,在炮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里如今安装了一座巨大的战斗室,其由较厚的轧制装甲板焊接而成(前部装甲厚60毫米,侧面25.5毫米,顶部和后部装甲12.7毫米)。由于外形与英国教会主教的法冠略有相似,这辆战斗车辆因此得名“主教”(Bishop,意为“主教”)。战斗室被固定在车体上,无法旋转——这严重限制了火炮的射击范围。战斗室的结构是封闭的,后部设有一扇大型双开门,供乘员进出、装载弹药以及清理弹壳。
从战斗室的布局可以推断出该车辆的作战舒适性。相关照片在公开资料中可见。
实际上,英国人粗略地模仿了苏联重型坦克KV-2(克里姆林坦克-2)的设计——后者也有着巨大的尺寸,并且按苏联标准拥有强大的炮塔装甲(远比“脆弱”的英国装甲更强),以及按英国标准来看威力可观的火炮。然而,KV-2在装甲防护水平和火力方面都更胜一筹。新型自行火炮的战斗室成为其最大的问题所在,而这一缺陷并未被计划修正。
武器装备
“主教”的主要武器是一门25磅野战榴弹炮(Ordnance QF),口径为88毫米,未配备制退器(1942-1943年,该型号野战炮的拖曳版本曾配备由索洛图恩公司制造的制退器,并成功应用)。火炮的炮管长度为41倍径。由于火炮安装在装甲战斗室内,其作战性能受到了很大限制——水平射界仅为8度(左右各4度),垂直射界范围为-5度到+15度。这极大影响了火炮的射程、精度以及快速调整瞄准点的能力。例如,坦克版本火炮的最大射程仅为5900米,而拖曳版本的射程可达12.2公里。
因为射程较短,“主教”经常被用作反坦克炮来使用,所幸其弹药基数中包括穿甲弹。
总体来看,这门火炮是一款真正的通用武器——既能对步兵实施有效打击,也能对付敌方装甲目标,还可以进行直射或高射角射击。整体上,这是一款相当实用的武器,可以说是英国自行火炮上唯一的亮点。然而,它的弹药储备却令人失望,仅携带32发炮弹——在高强度作战中(尽管这种火炮原本设计为从后方位置发射),这一数量显得远远不足,尤其是考虑到车辆的机动性较差。而在水平射界内调整火炮方向时,往往需要通过转动车辆来实现。
由于车辆的设计用途,没有安装任何反步兵武器。不过,战斗室中按照编制标准配备了一挺布伦轻机枪(Bren),可以用作高射机枪(但战斗室顶部或车体上未设有专门的安装装置),也可用来防御敌方步兵。其弹药基数为24个弹匣,每个装填.303 British口径的子弹。
发动机、传动系统与悬挂系统
“主教”配备了一台AEC A190型液冷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1马力,转速为1800转/分钟。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两根管状散热器安装在变速箱舱内,位于变速箱上方。主燃料箱位于发动机左侧,容量为145升,另有一个外部燃料箱固定在装甲外侧。这是一个容量为135升的外部圆柱形油箱,位于左侧履带护板上。
与AEC A190发动机配套的传动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
J-151型单盘干式主离合器;Meadows 22型五速四程机械变速箱;锥形横向传动装置;多盘干式侧离合器;双排行星侧传动装置。
“主教”的悬挂系统完全照搬自步兵坦克瓦伦丁Mark II,没有进行任何修改。每侧履带由六个带橡胶包裹的负重轮、三个带橡胶包裹的托带轮、一个带橡胶包裹的惰轮以及后置的主动轮组成。每侧负重轮分为两组摇架,每组包括两个小直径轮(直径495毫米)和一个大直径轮(直径610毫米)。大直径轮安装在车体支架上的主平衡杆上,主平衡杆通过铰接方式连接到副平衡杆,副平衡杆上设有一个带有两个小直径轮的摇臂。摇架的弹性元件为弹簧钢板,带有液压伸缩减震器,与主平衡杆和副平衡杆通过轴端连接。该悬挂结构的设计使得大直径轮承受更大的负载。
履带同样直接沿用“瓦伦丁”坦克的设计,未作任何改动——采用钢制双齿履带,每侧由103块履带片组成,履带宽度为356毫米,履带节距为112毫米。
作战应用
自1941年底起,军方多次订购“主教”,总计150辆。这一数量已经让部队“吃饱了”,因为这些自行火炮全部被运往北非战场,并在阿拉曼战役中经历了“战斗洗礼”。火炮性能表现尚可,但底盘却令人不满——在当时仍然十分“娇气”,需要驾驶员的精心操作以及战地维修人员的悉心维护。在北非战役期间,大多数“主教”车辆在战斗中损失,剩余部分被转移至意大利战场,并参与了欧洲战区早期的战斗。然而不久之后,它们被美制M7“牧师”自行火炮取代,“主教”逐渐从现役坦克部队中退役,转而移交给炮兵自行火炮训练中心使用。
尽管有明确的操作手册,但车组人员在作战时仍会打开所有舱盖——北非的高温酷热让他们别无选择。相关照片在公开资料中可见。
“主教”存在诸多缺点,其中最致命的是其庞大的尺寸——这样的“大目标”几乎不可能被敌人错过。此外,其装甲防护较为薄弱(要知道,1942年底,最新型的德国“虎”式坦克已在北非战场亮相,它完全可以穿透“主教”60毫米的装甲),使得这款车辆相当脆弱。“主教”的装甲不足以抵御德军88毫米火炮的打击,同时也缺乏足够的速度和机动性来规避敌方火力的打击。
1943年10月,一辆在德国的西西里岛机场中停在缓坡上的主教式自行火炮,前方是一架失事的德国飞机。
结论
这种军事装备服役时间如此之短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在装备匆忙开发且缺乏充分局势分析的情况下。总体来说,可以认为自行火炮Ordnance QF 25-pdr on Carrier Valentine 25-pdr Mk 1(瓦伦丁坦克底盘搭载QF 25磅炮自行火炮 Mk 1),也就是更广为人知的“主教”(Bishop),是一款尚未成熟的产品。但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临时解决方案。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设计者们对这款战斗车辆的“初期缺陷”并未花太多心思去解决——他们知道,不久之后会有更新更好的替代品问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