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跨国汽车品牌的人们,最近又找到了新的素材。
事情源于“沃尔沃总裁吐槽语音控制”的视频片段,于是,对于跨国车企“顽固不化”的标签与舆论扑面而来。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随着大模型的上车,让“开空调”变成了你说“今天怎么这么热啊?”,然后汽车听懂了,问你:“要不要打开空调?”是一件非常具有科技感的事情。但他们却忘记了那段视频的背景——在袁小林讲出这段话的时候,身后大屏幕上展现的是这样一句话:创新的本质是什么?
当用户要在车内打开空调时,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服务于让“打开空调”这个过程变得更高效,而不是“哇,这个车机好聪明”,至于是按一下还是说句话,并不应该是判断优劣的标准。
最新的iPhone 16在机身上增加了“相机控制”按键,而即便很多PC电脑的屏幕拥有了触控功能,但键盘输入至今仍然没有被淘汰。
被很多人视为汽车终极进化体的电子产品,引领者的创新也并不以“有无实体按键”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服务用户的使用体验。
那么,怎样才是对用户负责任的创新?
创新歧途:“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有这样一个同样是移动出行领域的行业,它比汽车行业更加追求极致的效率和安全,但它也不用直接面对C端用户的竞争。这使得这个行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但同时又不需要“口号式”与“洗脑式”的营销。
这就是民用航空业。
客机制造商是如何创新的?
1982年启动的空中客车A320项目,首次使用了电传系统替代传统钢索操控飞机,适应计算机时代的电传系统,带来了更加精准的操控、灵活的布局,并且减轻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
此时,精通于钢索传动的波音拿出了应对方案:在波音777上,保留钢索时代的飞行员操纵杆的同时,通过精妙的设计将底层架构完全切换为电传系统。波音没有选择“顽固”,但面对航空公司大量飞行员已经形成的驾驶习惯、培训体系,波音选择用一种更复杂的方式,完成了对电传时代的拥抱。
拥抱创新,但也尊重行业底线和用户需求,让技术发展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
从隐藏式门把手,到半幅式方向盘;从屏幕触控挂挡,到取消实体按键,其实如今汽车的“创新设计”有很多都被用户吐槽。
厂家总会拿出漂亮的理由:隐藏式门把手是为了提升续航表现,半幅式方向盘是为了更好地操控体验,取消实体按键是为了突显科技感……
但平心而论,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才真的需要提升的那几公里续航?没有配套可变比例转向技术的半幅方向盘,需要用户多少适应成本?而屏幕越大,真的就等于科技感越强吗?
这些显而易见的答案之外,还有为了解决“创新”所带来的新问题,车企需要付出更多的研发成本和工程成本,而相比于被过往百年汽车行业所验证的成熟方案,新方案本身又意味着不确定性。
比如为了保证隐藏式门把手在交通事故后的弹开,需要额外设计低压电源的位置以及传感器和冗余电路,而车内使用按键开门的方式,也需要保留物理门把手。
即便如此,相比于接近于本能的拉门把手的动作,在紧急情况下了解并正确使用新的开门方式本身,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如今的互联网上,总有些人会说,传统车企的工程师沉浸在自己的机械世界里,却完全不顾及汽车行业的数字化与互联化。
但当下一些“互联网汽车”的本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举一个有点“抬杠“的例子:既然很多新手驾驶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大声喊叫而忘记踩刹车,那要不要增加一个语音控制,只要识别到喊叫声就自动刹车,这样还省去了刹车踏板。
显然很荒谬。
为了追求表面的智能化,一些设计将座椅调节、空调调节等高频功能也放入屏幕菜单,原先只需要一键盲操的功能,却要翻找菜单半天,或者读出准确的语音口令。
的确不用动手了,但真的方便了吗?
这种创新,是一种无法给用户带来价值的“自嗨”。
事实上,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用户也逐渐回归了理性的认知。我们在微博上搜索开篇提及的热搜时,其实支持与反对的比例难分伯仲。
而当下一些热门新车,也在把“物理按键回归”作为产品卖点传播,甚至还有车企推出了物理按键外设的购买。
一方面,不成熟的创新技术过于超前地应用,反而会损害新技术的用户口碑与认知;而另一方面,汽车与电子产品依然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不否认未来随着AI大模型的发展,汽车真的会变得更加智能。但至少在那个时代到来之前,用户最需要的,还是在移动出行过程中更高效、精准的车辆控制,而并非讲个故事、画个画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
沃尔沃,不智能?
其实早在2018年,沃尔沃汽车就展示了360c概念车,而它融合了沃尔沃汽车对于电动出行、自动驾驶和智能互联的理解。
从自动驾驶前往周边城市,以替代飞机或铁路出行,到为个性化出行场景提供舒适体验,甚至是改变未来城镇与基础设计建设理念。在车内,自动驾驶带来了舒适享受、会议、睡眠空间的各种可能,真正创造移动的生活空间。
这是沃尔沃汽车对于未来移动出行场景的探索与思考,并不输于任何新势力品牌。
而在更早的2015年,沃尔沃XC90就成为全球首个搭载L2级驾驶辅助功能的量产车型。
如今,在沃尔沃EM90上,你既可以找到各种便捷的实体按键,同时也能够通过六音区独立识别语音指令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来操控座舱内的各种功能。
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实现多种场景模式的切换,联动车内座椅、音响、灯光、空调等硬件,包括第一排的舒享、醒神、洗车模式和第二排的休憩、影院和会议模式。
在全新纯电旗舰SUV沃尔沃EX90上,则搭载了世界树智能安全体系,包括DUS驾驶员感知系统、Luminar激光雷达、人本安全空间和全栈自研BMS电池管理系统。而全新中央计算平台,也让信息娱乐系统拥有全新的交互界面和快捷体验。
其实无论是智能语音控制本身,还是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该如何看待技术的发展变革,背后都是一个品牌的造车逻辑与态度。
实体按键的操作与智能语音系统的加持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事实上,实体按键的精致设计和绝妙的按压反馈,可以成为提升豪华氛围、使用体验的一环;而取消大多数实体按键,通过屏幕替代的背后,也可能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量。
而作为一个对用户负责任的品牌,并不会这样简单粗暴地做“单选题”。
造车,不应被流量裹挟
多一些真实,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误导;多一些严谨,少一些浮夸;多一些进步,少一些退步。
从北京车展的流量狂欢,再到越来越多汽车发布会上的“语出惊人”,汽车行业的内卷与竞争压力,在流量与眼球的争夺中被具象化。
但这并不会帮助汽车产业在变革的周期中,寻求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当流量过去,只剩“一地鸡毛”的案例,不胜枚举。
唱衰传统车企、营造行业对立“暴论”,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流量,但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可以捞波流量就走,而资本也可以赚到钱就跑,最后,剩下的是身处汽车行业的人和一地鸡毛。
真正成功的造车并不是流量的成功,而需要明确的方向、实现目标的能力以及内心的坚持,缺一不可。
比如沃尔沃汽车就是这样,坚定地推进电气化与智能化转型,拥有全球化的研发能力和健康的财务表现,支撑了转型,而面对舆论场的纷扰,沃尔沃汽车又有着足够的定力和坚韧。
造车,不应该被舆论裹挟。
因为即便有人把汽车比喻成了“超级电脑+四个轮子”,跑在公共道路上的移动工具所具备的价值和承担的责任,对于“安全”二字的价值,都和电子产品有着本质的不同。
而安全,是沃尔沃汽车从1927年开始,就不断追求并为之努力的。
那是我们看得到的安全气囊的发明、ABS和AEB的诞生、更高强度钢材的使用和智能驾驶主动安全。
但更深层的,是用户发自心底的一种信任,是看到“滚滚向前”标志时,所产生的一种温暖、勇气、从容和希望。
沃尔沃汽车没有智能化储备吗?当然不是!在“内卷”之下没有销量与业绩的压力吗?当然不是!但无论市场趋势如何,外在压力如何,过往百年所经历的、见证的、积淀的,让沃尔沃汽车在拥抱趋势变化的时候,一定会坚持守护用户安全这条原则。
8295芯片、激光雷达、OLED屏幕、松软的沙发和更大的冰箱,这些可以由行业供应商带来的技术,从不会构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但对于生命的极致尊重和对于“安全”的极致追求,相信会是沃尔沃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始终区别于其他品牌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