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兼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荣誉会长,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剧作艺术方向博士生导师,上海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院长。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个人著作15种(22册),主编图书40余种(180余册),创作(含合作)上演大型戏剧39部。指导(含合带)博士生、硕士生逾百名。曾获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教师、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首批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材委高校哲社科(马工程)艺术学科专家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两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两度)、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荣誉与项目逾30项。
访谈陆军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一句话:"为人、为师、为学、为官,最要紧的是,要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创建一二个新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如同泥土、沙包、石块,扔到职业、专业、行业、事业的长河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的流向、流速与流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无论是在他供职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还是在他兼职的家乡松江,他都在努力着,践行着,奉献着,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关键词"。
陆军与上戏
前不久,教育部公示了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名单,陆军教授榜上有名。粗略统计了一下,陆军近六年仅国家级荣誉与项目就拿到了15项。
谈到上戏,陆军表示,母校给了他专业的滋养,给了他成长的舞台。如果说中国戏剧是一个大家庭,上戏理应承担传承发展的责任,而他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也必须有所作为。
去年,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三大体系"建设成果发布会,陆军把他这些年的工作概括为一个个"关键词",其中多个关键词都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并取得了代表性成果与较高荣誉。
关键词1:编剧学
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高等艺术院校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陆军积极参与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构,努力筹建"编剧学"新学科,两度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带领团队完成一批代表性成果。陆军提出的"戏核""戏眼"还被选入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剧本创作理论条目,突破了戏剧编剧理论几乎全部依赖西方的瓶颈,为打造中国特色编剧学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2: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黄大年,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和象征。学习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黄大年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历史赋予高校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在去年9月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誉名单中,由陆军领衔的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也是全国唯一一支戏剧影视类教师团队。陆军个人还获得了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3:大师剧
"大师剧"是上海高校开展"大思政课"的一大特色。通过将戏剧创作与思政教育做嫁接,挖掘各高校名家大师的人生经历作为创作素材,再现校史中的"大先生"形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大课堂"。陆军被称为"大师剧"幕后的英雄。截至目前已经推出的30多部大师剧中,由陆军组织创作或参与创作的达22部。2022年,"上海高校系列大师剧"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并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关键词4:"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
编剧如何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陆军创立"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教学法,在国内外十多所高校以及全国十多个省市推广,连续五年指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创作剧本12部,全部搬上上海舞台,被哥大学生誉为创造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教学项目";连续九年举办上海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培养业余编剧数百人,学员作品分获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重点剧目扶持工程、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等资助。工作坊先后获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等近十个荣誉。
关键词5: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依据,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等,都会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中。2021年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评选中,陆军榜上有名,此荣誉为全国戏剧影视领域唯一。他撰写的《编剧理论与技法》曾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入选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剧理论著作"条目。他主编的10卷本《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3卷本《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6卷本《熊佛西文集》等,都受到好评。他本人也获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艺术学科专家组专家。
关键词6:陆军戏剧教育馆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从2021年创办迄今,已举行200余场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与文化交流活动,接待访客数千人。除了成为上海部分高校学生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还与全国21个高校与22个文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孵化了一批戏剧影视作品、研究课题与文化项目。戏剧教育馆被誉为"咖啡馆里的迷你型艺术大学",同时也成为广富街道携手周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资源,发起成立的广富街博物馆联盟组织的成员。
陆军与松江
1993年,作家余秋雨在"陆军戏剧作品座谈会"书面发言中说,"松江对于陆军,构成了一种难分难舍的‘双向开发’:松江给了陆军创作的激情与格调,陆军给了松江以好戏与荣耀。"
松江,是陆军的故乡,在这里他收获了虽然艰苦但充实的童年。这片土地蕴含的创新与务实的格调也深刻地烙印在他的血脉里。1980年,陆军大学毕业,原本已经留校的他,被家乡的父母官要了回去,到松江县文化馆做戏剧创作辅导干部,一干就是13年。在这期间,他陆续创作出了《瓜园曲》《竹园曲》《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又名《桃园曲》)《夏天的记忆》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村题材戏剧作品。1981年,《解放日报》连续两个整版连载其作品《定心丸》。1990年,陆军被家乡有关部门推荐,获评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松江县档案馆为他建立了"全宗号081—陆军艺术档案"。同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陆军的创作成绩,一直受到母校的关注。1993年上戏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回校执教,家乡的领导放走了他。陆军说,当初是家乡要他回来,后来又放走了他,这一"要"一"放"是对他的高看,殊不知多年后他以更大的诚意和努力反哺着家乡的养育。
"上海之根",这一标识出现在松江的大街小巷,老幼孺妇,耳熟能详。然而很多人不熟悉的是,"上海之根"的名字正是出自陆军的创意。30年前,1994年,松江县为筹备首届文化旅游节取"节名"时,陆军提出了"上海根"的主意,游松江城、寻上海根,从此"上海之根"在松江逐渐成为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符号。
陆军曾两度兼任松江区文联主席,在去年召开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他以"5年写16个字,写成12个,4个正在写"为题,介绍自己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所作的努力。这16个字又称"云间六倡",即倡立"一院一馆",倡编"一典六史",倡设"一坊一厂",倡推"一镇六展",归纳起来是两句话:倡扬"上海之根",倡建"戏剧之乡"。
"一院",即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是隶属松江区委宣传部的事业单位。成立研究院的目的,是希望对松江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研究,能从体制机制层面保证做到常态化、科学化与精细化。
"一馆",即筹建松江历代300名贤故事展示馆。现在这个馆的前期准备已完成,并已正式出版《松江历代300名贤故事集》一书。
"一典",即《松江人文大辞典》,全8卷,计500万字。
"六史",即《松江文学史》《松江戏剧史》《松江书法史》《松江绘画史》《松江诗歌史》《松江简史》的总称。全六卷,200余万字。
由陆军主编的"一典六史",被誉为"上海之根"松江的人文类百科全书,将于今年年底全部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一院一馆""一典六史"是为自己提出的"上海之根"做注解,那么"戏剧之乡"则是继"上海之根"之后,陆军为家乡起的另一个名字。为了做实做强"戏剧之乡",他又开始创设"一坊一厂",创推"一镇六展(馆)"。
"一坊",即将他创立于2015年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搬到家乡来,松江成为工作坊的大本营。从2016年至今,连续九年举办的上海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有五年都放在松江举办,为家乡培养了一批编剧人才。
"一厂",即创办"上海根戏剧故事工厂"。先后将15部本土题材原创剧作搬上舞台,其中话剧《大明四臣相》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陆机》入选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董其昌》获中国戏剧文学最高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这个"工厂"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获评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一镇",即正在规划中的松江新浜甪钓湾国际儿童戏剧小镇。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教育戏剧为载体,以数字化表达为特征,以构筑孩子们难忘的童年戏剧记忆和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为目的,力求打造中国乡村首家迷你型儿童戏剧主题乐园。
"六展",即创建六个成本低、含金量高的主题展("迷你小馆"),构筑"戏剧之乡"展示、推广、交流、传播的新阵地。
在陆军及其团队的努力下,2021年8月,松江区新浜镇正式获批成为"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剧)"。最近,陆军还围绕人文松江建设主题,向区领导提出建言,包括借助广富林郊野公园建一个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广富林巨型儿童青少年戏剧耕读园",借助中央公园建一座"陆机公园",借助松江市河建一条"千年松江书画长廊",借助以佘山为首的山脉修一条"云间十二峰步道",借助"影视之都"创作一部讲述松江故事的影视力作,借助广富林遗址创演一部话剧《松江简史》(驻场演出30年),借助"浦江之首"建一个"江南水文化博物馆"等。
谈及这几年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陆军表示,"松江是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的根。愿以‘云间六倡’,报效桑梓,无怨无悔"。
怀揣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朴素理念,践行着为人师者的初心使命。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陆军教授愈发忙碌的身影,还有他几乎无休的生活方式。近五年来,仅在学习强国上发布有关陆军教学、创作、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报道就达160余次。对此,陆军曾强调,荣誉不是他一个人的,一切收获靠团队,一切成绩归学生,一切荣誉属上戏!他只不过是在那个恰当的时间,与大家一起做了一些恰当的事而已。(鸣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海上名家——上海文史馆馆员"访谈系列节目组)
作者:叶子 牛立超
文:叶子 牛立超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孔韬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