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9年人民大会堂竣工,毛主席看到天花板后愣了神:这是谁的主意

0
分享至

1959年9月10日,建造耗时不到10个月的人民大会堂竣工,毛主席第一时间前去参观,在看到大会堂的天花板时不由得愣神询问:“这是谁的主意?”

主席看到了什么?为何如此重视人民大会堂呢?



“等革命胜利,我们要建造一个容纳万人的大会堂,让干部们与群众们一同商议国家大事!”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召开我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看着满满当当的一屋子人,自言自语。

而主席的这个愿望,终于在14年得以成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百废待兴,还有外敌环伺,根本腾不出时间和精力进行额外的自我建设,直到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成立,继续借助中南海办公,带来了很多不便。

有人建议:“为了满足国家政治生活的客观需要,应该建造一所容纳更多人的大礼堂了!”毛主席等领导人深感认同。



1958年8月,政治局确定了将“大礼堂”及其他公共建筑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

可要想在不到10个月建造一处容纳万人且能代表国家的标志性礼堂建筑,实属不易,就算是放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一定能实现,比如瑞士内瓦万国宫1929年奠基,1937年完成所有项目。



可中国向来会创造奇迹,这次也不例外。

首先是选址和设计图。

关于选址部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建议:五棵松。在他看来,这个方案一能完整保护北京古城的整体面目,二是五棵松已经具备了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完全可以容纳北京的行政中心。



不过,当时的苏联专家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梁思成的方案会让两个老旧城区的差别越来越大,甚至会影响思想。他们提出的建议是围绕着天安门广场,希望能打造出类似于“莫斯科红场”的另一个社会主义标志建筑。



最终,苏联专家的方案被采纳,而关于设计图部分,一共有84个平面图和189个立体图,最后由新老设计师取长补短,确定了由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

此时,距离被要求1959年8月底竣工的时间,还剩下不到10个月。



为了尽快完成,从18个省份、自治区内抽调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而货物则来自23个省、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参与施工的人数,最高时时能有3.5万人。

这个时候,拼的不止是工人们的耐力,还有技术。



要知道,当时的建筑技术并不先进,不少搭建工作依靠人力完成,甚至很多工人都是在钢架上行走,高处等很多焊接工作,也是需要人克服近十层楼的高度完成。

可每个人都信心满满、积极主动。



而且,建造过程仍不断地修改图纸,光是施工绘制的图纸,就有3600张,更不要说透视渲染、施工草图等,恐怕要有上万张,且完全依靠手绘。

1959年9月9日,大会堂即将竣工,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陈毅等一同参观。当看到全貌时惊喜万分,特别是主席,看到别有洞天的礼堂天花板时觉得眼前一亮。



人民大会堂的主要布局分为3个区域:国家外事活动、社会大型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中,万人大礼堂,就是主席最开始设想的容纳上万名干部与群众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

大礼堂的天花板上,中间有一个巨大的五角星灯散射出70道光芒线,周围是40个葵花瓣,再往外纵横密布着500个满天星灯。标志着全国各族人民都会向党看齐,永远团结一致。



主席连连称赞,是谁设计的。众人纷纷道:“是周总理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想出的灵感。”而总理则自谦道:“这是所有设计师们共同的创意。”

之后,毛主席还亲自为这个大礼堂起了名字“人民大会堂”。



直到今日,人民大会堂也在不断地修缮中更加光耀夺目,凡是参观的人,都不由得感慨当初国人们的建造能力与如今科技的先进发达。

正如毛主席所留下的精神和思想一样,人民大会堂也会在未来继续激励与见证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素年文史
素年文史
用最视角,品读历史真相
2956文章数 56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