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从前有一个蛋,蛋里有个孩子,在蛋里他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阿噗,你一定要当最捣蛋最捣蛋的阿噗,做最捣蛋最捣蛋的事。”
《捣蛋大王阿噗》
阿甲 著 李卓颖 绘
中国首位艾瑞·卡尔荣誉奖桥梁奖获得者、研究者与推广人、绘本作家阿甲,第五届丰子恺图画书奖获得者李卓颖,共同创作《捣蛋大王阿噗》。通过活泼单纯的童心幻想、传统风韵的水墨画意讲述“捣蛋大王”的善良与无畏。
今天让我们通过阿甲的创作手记,一起走进世外桃源般农耕社会的“哈哈国”,与阿噗一起打怪升级。
故事的创意源自2016年我和女儿一次遛狗散步时的谈话,女儿那时已经上高中,她提出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怎么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比方说,当某个人满嘴的好话,做出来的事情却总是很糟糕时,这个人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很难简单用儒家的伦理法则“听其言而观其行”来解答,因为那个法则中有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好”或“坏”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现代社会很多事情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不能如此简单地判断。于是,我突然想起,当初在大学里讨论犯罪学的课堂上,刑法学老师抛出的一个古怪的问题——
在一间教室里,为什么教师会划分出班级里的“坏学生”?
答案可能非常令人沮丧,那就是:为了便于维持课堂秩序。有了“坏”典型,就有了惩戒的标准,反过来也会有“好”榜样,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就明白了符合教师预期的行为规范,进而知道如何遵守纪律了。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引出犯罪学中“标签论”的核心观点,即社会层面对某些行为进行定义和标签化很可能是出于控制管理的需要,但被“标签化”的个人可能成了被污名化的牺牲品,也可能通过逐渐内化其标签,而最终成了“坏蛋”。反过来思考,某些行为到底是“好”还是“坏”,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如何去看待和接受。在有的社会环境中“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其他社会环境中可能很正常,甚至还会通过立法来强调其合法性。这么看来,困惑更是不可避免产生——
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我很想借一个好玩的故事来请孩子们一起来琢磨一下这个难解的问题,这与他们的成长也算是息息相关,因为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也会被“标签”为捣蛋鬼。
捣蛋,或不捣蛋,这是个问题。
大家最终读到的《捣蛋大王阿噗》是一个带有民间神话色彩的荒诞故事,但它的内核却是一个真实的刑事案例。在读大学时,刑法学就是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后来我在法院的刑事审判庭工作过,也在大学里教过五年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所以我装满了一肚子的刑事案例。作为本书故事原型的案例是一个古怪的特务案,嫌疑人自新中国成立时就作为特务潜伏下来,一直伺机搞破坏,但为了获得更多机会,他努力伪装成大好人,但凡认识他的人都十分认可他。垂垂老矣,他还是觉得于心不安,就自首了。对于这位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的“坏蛋”,到底应不应该定罪、如何定罪的问题,不知大家会做何判断。
这个故事最初的版本是《世界上最坏最坏的阿宝》,主人公属于“蛋生一族”,他生来的使命就是要“捣蛋”的,爆冲型地放屁是他的天赋,能帮助他成功破壳,也能让他有机会成就一番伟业。有个声音对阿噗说“做最捣蛋最捣蛋的事”,可他感到困惑,到底做什么事情才是“最捣蛋最捣蛋的”?
对于“捣蛋”这个词的社会意义,无论是褒还是贬,他都毫无概念。幸好,帮阿噗建构概念的是哈哈国中收养他的一对纯良质朴的老爷爷和老婆婆。
这个故事的最初版本一个月就写好了,因为故事灵感来源的案例是现成的,我只是借用许多民间故事元素重新进行了包装。作为儿童故事,在创作中我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是,没办法让主人公去自首,他必须干点儿“最坏”或“最捣蛋”的事情,要真的有些出格,但又很容易被接受。
琢磨了好几个星期,我突然想到可以从同样“古怪”的民间风俗中获得灵感。比如“碰鼻礼”,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一种奇特见面礼仪,越是亲近、越是尊重,碰鼻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还有更奇特的“咬鼻礼”,这个一听就不是特别“卫生”的奇怪礼仪,源于东非文化,是一种表现亲密关系的带有游戏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如果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或在公共场合,很可能会被认定为不雅行为,甚至是侵犯行为,但如果发生在夫妻之间相处的私密场合,表达的就是浓浓的爱意。
垂垂老矣、躺在床上已不能动弹的阿噗,从老爷爷那里学到了这个“损招”,对哈哈国的人“捣蛋”时是满怀感激和爱意的。
对了,主人公最初不是叫“阿宝”吗?怎么改成“阿噗”了?这是本书最初合作的美术编辑弯弯的建议。弯弯也是一位创作图画书的高手,她建议用拟声词“噗”作为主人公的名字,应该会更响亮、更有“味道”。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最初,我用“阿宝”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像来自民间的故事,而且主人公是个懵懵懂懂、总在逗乐的活宝,但“阿噗”显然更有趣,也更有深意,会让人联想到小熊维尼·噗(Winnie the Pooh),而将口字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了质朴的“樸”(朴的繁体字),或者也会让人联想到返璞归真的“璞”。
而故事的结尾设计更是要特别感谢弯弯的创意。最初的结尾只是让阿噗在哈哈大笑中离世,尽管哈哈国的人们为他修建了纪念雕像,还有年轻人试图模仿他的放屁超能力,但多少还是有点遗憾和感伤。在一次讨论中,弯弯建议让阿噗重新变回一个蛋,继续一路滚下去,仍然在蛋中听到那句莫名其妙的指令——“你一定要做最捣蛋最捣蛋的事”。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这让故事回到了起点,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最捣蛋”的使命依然在蛋生一族的生命中延续着,而在阿噗的心目中,“最捣蛋的事”与“最幸福的事”是同一回事!
《捣蛋大王阿噗》这本图画书从最初的创意到文稿画作基本完成,大概历经了七年,最终的出版流程又用了一年,其间,进行了许多次讨论和细节修改,其实除了最初的创意和故事架构外,有许多细节已经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脚本设计。画家李卓颖创造了一个哈哈国的想象世界,那是个满是椰子树的热带岛国,一处世外桃源。
在她笔下,原本冲突有点激烈的“阿噗除三害”,变得格外祥和、喜庆,阿噗本来可能有点让人讨厌的特异本领,也变成了漫天的“彩虹屁”!
恶 虎
蛟 龙
巨 鹰
虽然创作这个故事的初心是基于对“大问题”的探讨,但我还是希望小读者能够沉浸在故事本身的欢乐中。我从小到大读了无数的民间故事,最初只是因为感觉特别好玩,所以将各种奇怪搞笑的细节印在了脑海中。慢慢长大,我才渐渐咂摸出特别的滋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捣蛋大王阿噗》的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有出处和根据,都不能算是我的“原创”,我只是将那些好玩的元素重新组合在一起,借此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情感。
当然,每个元素要如何展开,这完全基于说故事人的想法。比方说,阿噗放屁造成了一些生活中的“事故”,这是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笑料,但哈哈国村民因此而喜欢上了阿噗的“绝技”,这是说故事人的想法。
受犯罪学中的“标签论”启发,故事中的人们并没有因此“污名化”阿噗,反而是充满善意地接纳了他,于是这个“捣蛋大王”成了颇受欢迎的“好孩子”,这也是说故事人的想法。“标签论”的因果关联是不是值得家长或关心儿童教育的人好好想想?对这个问题更深入的探讨,可以参考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孩子与恶》。
再比方说,从蛋里跳出来的阿噗迎风而长,这显然是受了《天书奇谭》和《哪吒闹海》的启发,但哪吒长到足以闹海的样子就定型了,甚至长生不老了,而我却要让阿噗加速变老,过一天就相当于别人长了三岁。正因为蛋生一族的生命周期短暂,所以更亟须把握当下,并探寻幸福之路。而且,如果阿噗真的得到了权力,仍旧年富力强,谁能保证他不会做出真正“捣蛋”的事情呢?
捣蛋,或不捣蛋,这的确是个问题。
文章节选自《 <捣蛋大王阿噗> 诞生记》阿甲 著,文字有删减
责任编辑:陈宥云
责任审校:贾玲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