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近日,《工人日报》报道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在劳模工匠进校园方面的新尝试。在石家庄市总工会牵线搭桥、指导、推动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大工匠许红阳的创新工作室在石家庄学院、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第十二中学等11家公立院校创建木雕创新工作室。许红阳本人及8名创新工作室骨干老师,组建授课团队,开展日常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既有理论课,也有实操练习,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感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通常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比较灵活、便利。不过,有的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可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渴望能有进一步的、可持续的指导和实践。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说起来相对抽象,但长期相处、耳濡目染的“身教”,本身就是对“三个精神”最生动的宣讲。从这个角度来说,把“一堂课”变成“一门课”,让劳模工匠及其团队能够长期在学校开设一门课程,增加学生与劳模工匠的相处时间,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们更直接、更持久、更深刻地领悟“三个精神”。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努力丰富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的形式。除了常规的宣讲,有的学校为劳模工匠、道德模范代表等颁发了“思政课兼职辅导员”聘书;有的突出特色深化巾帼劳模进校园活动,用女劳模、女工匠等先进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激励学生自立自强;还有的“反向操作”,让学校的研学团走进企业生产一线,通过进展馆、到车间、访劳模、学传统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劳模工匠的日常工作、成长经历和奉献精神……这些做法对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对技能的追求,对于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而言,都起到了不少积极作用。
当然,劳模工匠在公立学校长期开设课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劳模工匠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平衡日常工作与授课之间的关系。而且,每个学校都安排这样的劳模工匠课程也不现实,在这方面可以考虑和尝试课程共享,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促进劳模工匠课程发挥乘数效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出了“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等诸多重要部署。各地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开设更多劳模工匠课堂,使学子们在和劳模工匠的互动交流中、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不断增强、加深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认知,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用知识和技能报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