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到山前必有路,引路全靠党支部。”
“车到山前必有路,引路全靠党支部。”在台州黄岩南城山前村村口,写着这样一句“治村秘籍”。
2023年,山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5万元。也是这一年,山前村还获得“2023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兴旺成就奖。
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离不开黄岩区委抓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活力密码”——“三化十二制”。按照“三化十二制”的要求,山前村创设了“民说、民议、民评、白搭会、议事会、询问会”的“三民三会”工作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每月15日作为固定的联席会议日。在村党委带领下,村里办起了市场、物流中心及小微园区,村民的生活从此蒸蒸日上。
如何更好地进行村级治理?关于这个问题,黄岩用了20年回答。
黄岩曾是全国首个粮食亩产上纲要和首批超“双纲”的县,开全国创办民营商业银行的先河,也是股份合作经济的首发区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黄岩民营企业非常活跃,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参政意识普遍较强。
然而,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及机制不完善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村两委关系不协调、村组织运行不规范。有些村委会主任认为,他们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而党支部是少数几个党员选出来的。因此,他们不服从党支部的领导,甚至出现村委会凌驾于党支部之上,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张皮”,导致上级政策“空转”,落不到实处。
因此,在当时农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的权限范围还缺乏具体界定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结构严密、运行有序、操作性强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组织运行制度与机制就显得很有必要。
经历了几年探索,2004年5月,聚焦基层最关心的“人怎么选”“事怎么定”“钱怎么花”等问题,黄岩出台“三化十二制”实施细则,围绕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目标,分别配套建立十二个操作层面的制度,这套简单有效、务实管用的运行机制开始在全区农村全面实施。
屿头沙滩村按照村级治理“三化十二制”的要求,遇事都在村务联席会议上商量决策,村党支部在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由村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分工领衔包干,将腾空的旧居、加工、养殖场地因地制宜地改造为展厅、工作室、茶室、客栈等,把牛栏猪圈改造为酒吧茶馆,鸡舍拆走后种上一畦绿叶菜,建成了集观光、采摘、骑行等多种功能一体的四季采摘园,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村庄当代发展浙江样本。
新前街道西范村村集体收入有几千万元。为了推进制度治村,该村建立了“两委”班子 “集体办公夜”。每逢“办公夜”,该村13名两委班子成员,根据名字牌对号入座,围坐成一圈。对集体财务支出进行一一现场核对报账资料、现场签字,出纳现场付款。若有疑问当场提出、当场解答。而且每月在西范村村务公开栏里张贴“村账笔笔清现金日记账”和“村账笔笔清银行存款日记账”。西范村还按照“村事件件议”工作规程办事,村里要干的事、要花的钱都让每位村民知晓,做到“村务人人明”。多年来,西范村每年近千笔收支账目都是清清楚楚,没有一名村干部出过财务问题。
一套制度能够在几十年中仍然行之有效,离不开创新。
在过去20年中,“三化十二制”的内涵随着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迭代升级,到目前为止已经更新到7.0版本。主要表述从村级管理、村级治理、“三治融合”推进村级治理、新时代村级治理到数字村级治理,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而不管是哪个版本,都把村级组织运行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对待,如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恳谈制度、自我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而在最新的7.0版本中,提出实现城市社区共建共治。这意味着将“三化”治理理念从乡村向城市延伸拓展,破解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村改社区等城市基层治理难点。
2024年4月,新前街道江城社区与20家共建单位签订了江城社区“大党委”共驻共建共治项目协议书,同时成立全市首家由社区独资的“强社公司”。现代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资金来源单一、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足”等痛点堵点和社区集体经济“谁来发展、靠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等难题。新前街道成立全市首家社区独资“强社公司”,最大化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提升社区基层治理“造血”功能,“三化十二制”“城市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黄岩人“一村之计”的含金量,仍在不断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