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和国十大元帅,毛主席对他们每人都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如“陈毅是个好同志”,又如“荣臻同志,那可是个厚道人”,而“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指的就是叶剑英元帅。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叶剑英并未列入其中,因为他没有直接参加南昌起义,但他却是起义的大功臣,这是为何?
叶剑英是广东省梅县人,曾在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院校——云南讲武堂学习,担任过护卫孙中山先生的海军陆战队营长,他还是黄埔军校的筹建者和教授部副主任。
南昌起义之时,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随师返回武汉后,武汉的形势日益恶化。1927 年7月15 日,汪精卫悍然举行 “分共”会议,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投靠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使叶剑英又一次受到了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继续当好张发奎、黄琪翔的 “参谋长”,于7月下旬来到九江。在庐山的汪精卫秘密策划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命令贺、叶部队到九江南昌之间的德安一带集结,阴谋以三个军的兵力进行围攻。叶剑英及时把汪精卫等人的密谋告诉了贺龙、叶挺,使汪精卫的反动阴谋成为泡影。
这是叶剑英多次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第一次。
南昌起义成功后,张发奎失去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自知自己的余部1万多兵力不是贺龙、叶挺的对手,接到汪精卫 “进剿”起义军的命令后,他左右为难,急忙召集所部高级将领商讨两全之策。叶剑英为帮助起义军解决追兵之忧,及时献上“力主不追”的计策。
他对张发奎说:“依我之见,我们还是开往广东,不追叶、贺为好。”
接着,他分析面临的局势,大讲“力主不追”的道理:“总指挥早就想南下广东,重举总理革命义旗,目前正是极好时机。对我们来说,眼前这步棋摆得很清楚,唐生智说调湘鄂之兵攻打南昌,朱培德说从武汉绕道吉安去指挥部队。我看,这些都是墙上画饼,中看不中吃。您想想,那湘鄂之兵,如若调到南昌,尚需时日。朱培德从武汉至吉安也非朝夕便可。这样一来,几路兵马,岂不是空的?真正落在实处的,是总指挥的部队。总指挥的部队现在只剩6个团了,若用这 6个团的兵力去追剿叶、贺,不是杯水车薪吗?”
叶剑英见张发奎心有所动,便继续说:“依我之见,总指挥照样发兵,只是虚张声势。原来盘踞在广州的陈铭枢虽与李济深对立,但他的部队如今已退回潮汕,广东仍是李济深的天下。据可靠情报,叶、贺已指挥部队南下直取广东,若叶、贺入粤,李济深必然要调兵去打。而一打起来,他必定招架不住,到时,我们便可打起援师的旗号,趁机将部队拉人广东,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这样做,既使汪、唐欢心,也不伤我之元气。比起跟在叶、贺屁股后面打,使两败俱伤,要胜一筹。否则徒耗兵力不说,即使追上叶、贺,我们仍无立足之地,谈何北伐统一。”
张发奎一听,觉得叶剑英说的这些正符合他早就想占据广东的心愿,连连说道:“剑英言之有理。”其实,他要尾追,也并非出于本心,而是想借机南下广东,扩充实力,别有所图。再者,叶、贺参加南昌起义,使他的第二方面军损失过半,自知靠尚存的兵力难操胜券。还有,贺、叶对自己多少还是拥护的,他们成败与否,对己都是有利也有其弊的。成功了,也许自己仍会有一席之位;失败了,贺、叶的残兵败将仍可凭自己的声望招回到自己的队伍里来。
于是,张发奎采纳了叶剑英的“妙策”。
也就是说,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发动前和起义军撤出南昌城后,利用自己的身份,一是巧妙地化解了贺龙、叶挺的部队被包围消灭的风险,二是使起义军在没有多少追兵的情况下,打开了南进的道路。就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叶剑英是南昌起义的大功臣,也为他日后成为共和国元帅奠定了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