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编自《燕园师韵——北大老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教授项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国家战略传播,长期讲授“国际传播”课。出版《〈蜜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从国际传播到国家战略传播》等著作多部,所著教材《国际传播学教程》被国内多所高校新闻院系使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1)、曾宪梓优秀教学奖(2020)、共产党员标兵(2012)等奖项和荣誉。
我长期讲授“国际传播”课程。因为教学、研究上的特殊性,我与国家主管外宣的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参加会议,承接课题,提供决策参考建议。从2003年起,我受委托参与对国家各部委、各级政府外宣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主流媒体外派记者和孔子学院院长、教师的培训;近年又“走出去”,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资企业负责人进行在地培训。这些经历对于我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以理论研究反哺教学
在讲授“国际传播”课的过程中,我一向重视理论探索,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探索,希望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讲课时,我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现状与趋势出发,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变化来分析国际传播现象,引导学生动态、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讲课时,我不仅为同学们提供国际传播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也尽可能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给予他们正确引导,并亲自示范。近年来,我撰写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的国际传播》《以系统观念构建中国国际传播新格局》《国际传播中的元话语及其建构逻辑》《新时代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打破西方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等论文与报告。
2021年,我将近年撰写的有关国际传播和国家战略传播的论文、专栏文章结集出版(《从国际传播到国家战略传播——程曼丽研究文集》),并开始修订200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传播学教程》(其第二版于2023年出版)。我希望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新时期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新课题,做好知识储备和应对准备。
以实践经验助力教学
2014年,我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2016年1月,我带队访问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拉合尔、伊斯兰堡三座城市,就“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与巴基斯坦政界、媒体、高校、智库有关人员进行交流。
这一年,虽然“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从纸面走向现实,公路、港口、燃煤电站等项目陆续开工,但是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巴基斯坦国内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各派在中巴经济走廊路线图以及投资回报的利益分配方面存在不同看法,舆论也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包括对中国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目的的猜测与误解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卡拉奇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安排下,研究院成员在卡拉奇和伊斯兰堡参加了两场媒体早餐会,就相关问题与各界人士交流,尽我们所能释疑解惑,表明中国的诚意与善意。研究院成员的巴基斯坦之行以及我们在媒体早餐会上的发言被巴基斯坦十余家媒体报道,评价全部正面。
基于在巴基斯坦调研中所了解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2017年3月,我撰写了关于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思考等论文和报告,其中《“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与战略实施》一文得到党中央领导的批示。我将自己巴基斯坦之行的感受和思考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同学们不仅对巴基斯坦的舆论生态非常关注,还对区域国别传播以及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建言献策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2019年,我受委托参加由外交部牵头的“一带一路”跨部委联合工作组,赴共建四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考察,并对当地中资企业负责人进行形象管理和舆情应对方面的培训;2020年,继续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资企业负责人和使领馆工作人员进行线上培训。与此同时,我还应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之邀与其驻外记者进行线上交流。
课堂上收到学生的生日祝福(右)
这些培训和涉外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也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我及时把它们编写成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路。
例如,在赴共建四国考察、培训回国后,我将自己收集的一手材料编写成案例“中国企业的国际传播”,图文并茂地在课堂上展示。我介绍了四个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的情况,以及当地中资企业在形象管理和舆情应对方面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具体事例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学生们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积极提问并主动发表看法,我们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又如,在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外记者线上交流后,我整理出来一份他们提出问题的清单,包括“面对美国的制裁和舆论压力,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反制措施?”“如何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等。我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他们发表意见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面对新的国际涉华舆论环境,我们需要进行传播战略的调整,由被动避免冲突转变为主动应对冲突,进而为掌握话语权的目标努力。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学生们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这方面的责任意识。
以学生参与提升教学水平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意识到,教师以一己之经历、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固然有效,但是如果学生们能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并由此提升认知能力,效果会更好。
因为长期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从事国际涉华舆情研判方面的工作,我拥有一定的资源并具备相关经验。为了给学生们“谋福利”,我向政府相关部门建议,组织研究团队,让在校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我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相关部门还为学生定期购入国外主流大报,供研读、研判之用,这也成为我和学生共同的“课外作业”。学生们热情很高,积极投入,在阅报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还学会了撰写研究报告(一些报告提交后获得高度评价)。不少学生都基于对外报的研读、研判确定了学位论文选题。因为他们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数据,对西方媒体的涉华报道又有着深刻的认知与判断,所以他们的毕业论文也广受好评。
接受记者采访(左)
在开始接触这门课时,学生们头脑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尤其是对于西方学说和范式的膜拜,通过课堂和参与式学习,他们逐渐破除了原有的迷思,建立了理性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上完这门课,头脑清醒多了;有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对外传播方面的工作。
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立足中国社会现实以及中国国际传播前沿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培养与国家战略需要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是我对自己始终如一的要求。
相关图书
燕园师韵——北大老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编
ISBN 978-7-301-35353-0
定价:99.00元(四色精装)
国际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有课件)
程曼丽 著
ISBN 978-7-301-34066-0
定价:55.00元
制作:骆驼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