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是人们餐桌上一种常见又美味的食物,各地腌制酸菜的手法和添加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在云南会泽县雨碌乡长箐村,这里的酸菜叫“长箐踩缸酸菜”,目前已历经了四代传承,群众制作的踩缸酸菜不仅“踩”出了人人夸赞的传统美味,也“踩”出了致富好前景。
长箐踩缸酸菜有讲究
长箐踩缸酸菜制作的诀窍在于:零添加、踩结实、微湿润、自发酵、上盐霜。
夏末秋初,挖完洋芋后,当地人会在空闲的地里种上圆秆青菜。农历十月左右是腌制酸菜的最佳时节,将青菜整棵齐根割下,去除边叶,放在阳光下晾晒2至3天,将青菜的水分保留至七八分左右即可,这时的青菜变得柔软有劲,就可以开始制作了。
制作长箐踩缸酸菜的关键环节是“踩缸”,选用一人高的木缸,将晾晒过的青菜像拧绳一样拧成团,平铺在缸里,踩缸的人必须洗净双脚,穿上新草鞋,套上鞋套进入缸里用脚踩压。每铺完一层青菜均要踩压结实,踩到青菜微微湿润,透出些许青菜本身的菜汁即可,其作用是尽量减少缸内空气的留存,让菜和菜之间、菜与益生菌之间充分接触,以便更好地发酵。
“踩缸”期间不用添加任何调料,让踩出来的菜汁和菜叶自然发酵,待木缸盛满时,在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萝卜丝和黄菜叶,放上重重的压缸石封存6个月即可。
清明节前后,历经6个月的自然发酵,就可以开缸取出酸菜食用了。挑一个晴朗的天气,搬出压在上面的石头,打开缸盖,去掉表层因为吸收不到青菜自然渗出的酸汤水而品质不好的酸菜,留下色泽金黄鲜亮、口感酸甜清香的活酸菜,这个过程也叫“拉酸菜”。
活酸菜拉出来后,晾晒3至5天,让水分保留3至4分左右即可。随后,将晾得干燥,但依然柔软有韧劲的酸菜从晾晒杆上取下,手工撕成细丝,打结成麻花状,搬入室内置放一天,让酸菜自然“上盐霜”,再搬到室外晾晒1至2天,一团团香气四溢的长箐踩缸酸菜就制成了。
长箐踩缸酸菜选用当地的老品种圆杆青菜为原料,经传统的踩缸、长时间自然发酵而成,整个制作过程真正做到了零添加、无污染,其口味独特,是配制多种菜肴的首选。如干酸菜煮洋芋丝、干酸菜蒸千张肉、干酸菜煮血豆腐、干酸菜煮红豆汤等。与此同时,还可以直接烧制美味可口、健胃消食的酸菜汤,其具有清脂、解暑、生津、止渴、解毒等功效。
非遗技艺世代相传
长箐踩缸酸菜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长箐村,家家户户都踩得一缸好酸菜。“我爷爷那辈就会踩了,后来传到我父亲,再到我。我从20多岁就会踩酸菜,已经踩了40多年啦,现在我儿子也能踩,年年都要踩几大缸。”今年66岁的陈得书说。
“我10多岁就看着老人们踩酸菜,受到一代一代人的影响,现在我既会栽菜也会踩菜,还教会了儿子,我们的酸菜做出来都不愁卖。”今年47岁的陈宗本说。
雨碌乡长箐村因一条较长的杂木箐而得名,气候高寒冷凉,土壤质地较好,病虫害少,水质优良,环境无污染,种出来的老品种圆杆青菜是制作长箐踩缸酸菜的上品。经过四代人的传承,长箐踩缸酸菜口味一如既往的纯正,受到群众青睐。目前,长箐踩缸干酸菜的年产量在5吨左右,每公斤价格为30至40元,年初就被顾客预订完了。
“我们在非遗田野调查中,发现这里的酸菜历史悠久、世代相传,而且整个生产过程零添加、原生态。我们将把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加它的市场价值,实现生产性保护,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会泽县非遗科科长朱锐说。
据雨碌乡农文旅部门介绍,雨碌乡将结合大地缝景区的开发和上云溪休闲村庄的建设,把长箐踩缸酸菜包装打造成该地的文旅农特产品和伴手礼,让更多的游客品尝到长箐踩缸酸菜的美味,也让长箐踩缸酸菜“踩”出更加宽广的幸福好生活,“踩”出群众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代玉春 秦本林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