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柯 《高尔夫大师》总编辑
几周前,在汇丰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公开赛上,我看到了国青队的成立。在成立仪式上,中高协青少部的副部长何振华讲了一段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那段配有PPT和视频的故事名叫——寻找赵梓伊。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10月中旬的别克LPGA锦标赛上,在外卡参赛的名单里,15岁的她凭借世界业余积分排名前200位参赛。因为要解说比赛,我在搜索引擎中想要查找多一点这个女孩儿的资料,但她并不算年少有名,没有维基百科的个人页面,在和她有关的新闻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3岁时她曾经创造过AJGA的54洞最低杆历史纪录。
当时我去切推练习场看了看她,在美国长大的小女孩儿有点羞涩,她可以用慢慢的普通话回答一些提问,但比起和大人们聊天,她更想回到自己的练习当中去。倒是她妈妈更健谈一些,她提到了女儿很羡慕同龄小伙伴各自参加自己国家团队比赛时背包球包上的国旗,也提到了美国国家青少年队对女儿的招募。
但直到国青队成立仪式上,我才知道寻找赵梓伊背后的完整故事。原本应该在9月25日公布的国青队名单,因为这个女孩的联系方式不明而被推迟。“国青队的入选资格只有排名这一个客观标准—高协全国青少年排名榜前6、世界业余排名男子前100,以及世界业余女子排名前200,符合条件才能上。”何振华这样解释。赵梓伊恰好符合入选标准,但因为在美国参赛,一开始协会并没有找到她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当时认为,如果联系不上公布这个名字就没有什么意义,不如递补。但最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既然符合入选标准,我们就不能放弃寻找一个人的机会,更不能因此错过她。”
9月28日,协会找到了赵梓伊的联系方式,对于在海外成长的球员是否愿意加入国青队,他们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答案竟然成就了一场双向奔赴—“赵梓伊从小就想代表中国去打奥运会,家人也一直希望她有机会能加入中国国家队。”
何振华讲述的“寻找赵梓伊”更令人激动,你更能看到一个海外成长的中国球员和家庭的赤子之心。但在我看来,人恰恰是这个故事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打动我的更是其中最简单的真诚—我们对标准的尊重。
作为一个时常感性的文字工作者,我常常缺啥想啥地认为,感性之下,理性之光才更持久。用更宏大更长久的历史眼光去看,一个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大部分的符号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寻找历史,追溯历史,更多地应该是为了历史对今天的折射和影响,而并非为了一些符号。这是我在《高尔夫大师》最近几期的中国高尔夫四十年选题整理中深刻的感悟之一。一些历史时刻的被记录存在必然性,而闯入文字的那些时刻的见证者及表述者却存在着太多偶然,有朋友善意提醒—“你是不是忘了?你是不是应该采访这一位?”我时常为自己和团队的眼界不够宽广,时间不够多,选题挖得不够深感到惭愧,但更多时候我自我宽慰:与其沉浸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怨自艾里,不如专注当下手头这件事。站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指点江山是一种人生,但脚踏实地,去按照标准去寻找,去记录,去打好一份工,却是更多芸芸众生热辣滚烫的人生啊。
13岁的赵梓伊曾经在钱伯斯湾举行的美国女子业余锦标赛中打出单轮-6,并因此登上Golf Digest
这一年,整个行业对中国高尔夫四十年的讨论很多,前不久我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整理的“为中国高尔夫积极奉献的人”名单。我认真看完了那57个名字,其中那些我尊重的、仰慕过的、采访过的,甚至影响改变过我职业和人生方向的名字,每一位都太值得被列入这个名单,但奇怪的是这张名单却让我产生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知识分子狭隘”。我很惭愧,在对历史的整理中,我们没能覆盖这个名单中大部分的名字,但我更愿意相信,当这些名字所代表的人看到我们将有限的笔墨和文字投向在中山温泉球场打工40年的两位球童,投向一些不愿意留下名字的球场建造者们时,他们一定会比我更不吝惜篇幅。
我真心认为,积极奉献没有标准,为中国高尔夫积极奉献的人更没有名单,如果有,这本花名册上的名字应该多如繁星。不知道为什么,此刻我忽然想起同样是在这个即将过去的11月,北京雁栖湖球会的总经理于鹏倡导的北京各家俱乐部之间运作部及球童参与的守望者杯。
并不是每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都源于宏大叙事,真好,我很开心听到了那个关于寻找赵梓伊的故事。
更多内容请订阅《高尔夫大师》12月刊
近期精彩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