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解放军历史上最强的兵团单位是哪一个,毋庸置疑当属四野13兵团。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抗美援朝爆发后13兵团紧急调动,东北边防军乃至志愿军都是以13兵团为基础组建的。
抗美援朝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长期来看,可谓影响到国运,要打就必须打得漂亮,中央领导让13兵团首批入朝,内心也是对其战斗力认可的。
不过13兵团这支部队的首任司令员和第三任政委在军衔方面却不如意,一个没参与授衔,一个仅为中将。明明领导过最强兵团,为何还“落后”于同级别干部呢?
一、错失军衔的程子华
13兵团首任司令员是程子华,山西运城人,没授衔并非他不够格,相反,按照资历和战功,他完全可以排在大将前几名,奈何啊...
程子华早年就读于太原国民师范,是革命少有的知识分子,1926年入党并进入黄埔武汉分校,次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奉命打入国军部队做兵运工作。
1929年,程子华领导发动大冶兵暴,之后并入彭老总领导的红5军,在中央苏区战斗过几年。1934年,他听从周总理的安排,前往红25军配合领导长征。
红25军抵达陕北后,与红26军、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是徐海东,政委是程子华。按照党指挥枪的原则,程子华此时地位略高于徐海东。
抗战时期,程子华主要在晋察冀工作,担任过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
1943年聂荣臻回延安后,程子华又出任晋察冀中央分局代理书记、军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相当于晋察冀实际的一把手。能让他单独负责一个战略区,可见中央对他能力的认可。
日本投降后,聂帅回来工作,程子华转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本来冀察热辽归于晋察冀,然而张家口被傅作义突袭后,关内关外的连接通道就被切断,冀察热辽遂改隶东北,程子华便成为四野系统的一名重要干部。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程子华贡献极为突出,打造了三个主力纵队、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一个炮兵旅等,共计20余万人。
8纵、9纵、11纵都是程子华冀察热辽带出来的。1948年东野出于形势需要,组建了两个兵团,第一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后来大军入关部队整编,程子华出任四野13兵团司令员。他的履历相当耀眼,长期跟大将级别平起平坐,但在1955年他没有获得任何军衔,直接原因当然是调离了军队。
但深层次来看,还在于程子华在军队里没有可依靠的“山头”,自己又没能成为“山头”,因此就没有重量级人物帮他说话。
程子华在红五军团、红十五军团、晋察冀、东北都战斗过,没有沿着一条线长期发展下去,如此一来,就没有深厚的基础。
而他在红五军团时间不长,在红十五军团出过“不迎接中央红军”这样的争论,在晋察冀的高干会议上又跟聂帅有点冲突,到了东北他们冀察热辽划过去的人跟野司领导也存在隔阂。
后来大军入关,程子华作为先遣兵团司令员,批准手下打密云,暴露东野秘密入关的行踪,惹得毛主席大为愤怒。
如此种种,就没有人出面帮他争取,衡宝战役结束不久便调离了军队。不过军衔也代表不了一切,程子华后来在多个领域都在为国家做着贡献。
他在运动中没受到大的波及,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还担任过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成为副国级领导人。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二、得罪了人的莫文骅
13兵团第一任政委黄克诚在天津解放前就已经确定要去负责接管天津的工作了,实际并未到职;
第二任政委萧华在13兵团也没工作几个月,很快就安排担任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出访外国,回到国内也逐渐转到空军系统。
所以大军南下之际,第三任政委莫文骅是有很大功劳的。本来莫文骅是14兵团政委,但该部负责组建空军、兵团番号撤销,13兵团这边又缺政委,莫文骅就过来接任了。
整个四野,只有他一人担任过两个兵团的政委,非常特殊。但是,他却没有获得正兵团职的军衔。
倒不是莫文骅资历不够,他历史上担任过红军干部团政治部主任、抗大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东野4纵政委、四野两个兵团政委,正常来讲,授上将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在52年评级时,他因得罪了人,被刻意压制了。在他的回忆录中就谈及了相关往事:
“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主要是八路军留守兵团,萧劲光担任司令员,我是政治部主任,政委空缺出来时,高岗一直在为这个职务活动。
我考虑到高已身兼多职,这样工作不好开展,精力分散对任何一件事都不利,所以我给他上级写了一封信,提议由萧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
不到三天,毛主席手令下来了,批复同意我的建议。这样,高的希望落空了,对留守兵团很是不满。”
谢子长、刘志丹都离世后,高岗逐渐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人物,抗战时期地位提升得很快,担任了西北局书记。
有了政治力量,他更想培养军队力量,所以就一直在争取留守兵团政委职务,以此来发展嫡系。
本来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见,却被莫文骅一封信搅黄了,这让权力欲望极重的高愤怒不已,因而记恨在心。
同年冬,国民政府停发军饷,导致留守兵团生活出现困难。当时高负责西北大局,莫文骅去寻求他的帮助,什么都没得到。
眼看留守兵团要挨饿受冻,莫文骅只好将情况汇报给中央。在毛主席的过问下,事情才得到解决。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同在东北,不过接触的机会不多。直到1951年莫文骅调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司令员正是高岗,这就没办法回避了。
为了后续工作能更好开展,莫文骅专程登门拜访,但高态度冷淡,握了个手后就转身继续忙自己的事。此事让莫文骅明白还是心中有怨,此后几次想化解,都得不到回应。
1952年军队定级,第一道程序是各军区自己上报名单,莫文骅担任过两个兵团的政委,工作人员最初给他登记的是正兵团级。
可高在审阅名单时却说了句:老同志们不要骄傲嘛,我看莫文骅同志很有谦让作风,评副兵团级就可以了。
当时的高备受中央器重,工作人员只能按他说的来。而莫文骅得知后也很为难,那句挤兑的话一出,他去争辩岂不成了“骄傲”、没有“谦让作风”?
莫文骅也只好默默接受,最终中央军委也是按照东北军区交过去的名单,将他定为副兵团级。
虽然说高54年去不在了,但1955年的大授衔,重要依据标准就是52年的定级,莫文骅被定为副兵团级,这个级别可上将可中将。
由于莫文骅没有耀眼战功、山头之类的加分项,毛主席又觉得各级将军人数过多、要求减少,最终莫文骅就错过上将、成为中将。
如果是正兵团级那就不一样了,徐立清是唯一一个正兵团级中将,还是他自己多次主动申请才降下来的。
所以莫文骅开始是有些郁闷的,但后来他也想通了,旁人说及此事时,他就回道:我也知道高的为人,跟他讲不来道理的,又是个人的事,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