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强不息 美育报国——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岁月长歌”展览中,有一处颇受观众喜爱的法式空间,意为“常书鸿的客厅”。1933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在巴黎常书鸿的家中成立,在这个“客厅”里,常书鸿与其他艺术家奋笔疾书立下宣言,共同明确了改造中国艺术之决心。
常书鸿,20世纪上半叶留法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敦煌守护神”。他出身优渥、前程似锦,却甘愿成为西北大漠的“苦行僧”。他的人生选择,无疑是世俗观念中的“逆行”。
从西子湖畔到塞纳河畔
常书鸿1904年出生于杭州,自幼习画,1927年自费前往法国,先后在里昂、巴黎留学。凭借着卓越的艺术才华,常书鸿在法国国家沙龙展中屡获大奖,并成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肖像画协会会员。
常书鸿《G夫人》
荣获1932年里昂高等美术学院毕业作品第一名
留法时期,常书鸿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生活上高枕无忧。妻子陈芝秀也成为一名优秀的雕塑艺术家,一家人的生活可谓顺风顺水。若常书鸿继续留在巴黎,凭借其非凡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必将成为一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
1930年代常书鸿一家三口在巴黎的合影
(由AI生成动态效果)
敦煌的召唤
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一个美术图片书摊上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这部图录收录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拍摄于1907年的甘肃敦煌图片,书中的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让常书鸿深感震撼。
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
“奇迹!中国人创造的奇迹老早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你这个自以为很得艺术要领,一直为西洋文化倾倒,言必称希腊罗马、行必以蒙巴拿斯画家自居的中国人,你对祖国如此灿烂而悠久的文化竟然毫无所知,真正是数典忘祖,你还有什么颜面在此大言而不惭啊!”
——常书鸿
一生一事一敦煌
1936年,为了心中的敦煌梦,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艺术成就和优质生活,千里迢迢回到战乱中的祖国。经过几年的辗转和等候,他终于在1943年到达日思夜想的敦煌。从此,中国油画界少了一位优秀的油画家,而敦煌迎来了永久的守护者。
1947年,常书鸿写信给留法雕塑家严德晖的哥哥严作朋,对其研究中国雕刻历史的博士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邀请他加入敦煌艺术研究所,共同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
在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常书鸿放弃了个人艺术创作,带领研究人员在莫高窟开始了艰苦的拓荒工作,他们清沙筑墙、整理资料、修复石窟塑像,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
常书鸿在莫高窟工作
然而,敦煌的艰苦条件令常人难以坚持。许多艺术家前往临摹壁画后便离开,研究所的一些同事也在坚持一段时日后选择放弃。1945年,陈芝秀也因无法承受生活的艰难,从敦煌出走。
常书鸿《敦煌老乡》《人物 》
《大佛殿冬天》《春到莫高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墙面图案来自常书鸿、李承仙共同临摹的莫高窟壁画)
1947年以后,常书鸿与第二任妻子李承仙携手,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中。
1954年,常书鸿在莫高窟峭壁上指导工作人员维修栈道
“在学习绘画时,我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想法。但是,到了敦煌之后被平民艺术深深地感动了。我想到,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而且我相信,敦煌艺术是平民创作的为平民的艺术。自此之后,我感到艺术创造必须为民众服务。因此,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奉献给民众,为民众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常书鸿
九十载春秋,五十年守护。从西湖边的翩翩少年,到巴黎挥毫的优雅青年,再到满身尘土的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的“逆行”人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敦煌美学。
受父亲影响,“敦煌少女”常沙娜也成为敦煌艺术图案研究和设计应用的重要推广者。两代人接力百年,为敦煌艺术传承、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常书鸿,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成员如王子云、韩乐然等艺术家,同样为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深切守护、无私奉献。欢迎走进“常书鸿的客厅”,了解更多艺术家的动人故事。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0日至2025年2月16日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庐阳馆东二楼
供稿:张文蕊
编辑:何瑶
审核:冯超
终审:卞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