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们经过一系列的吞并战争之后,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这三个国家选择都城的时候各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我们先说说曹魏。
曹魏前期的根据地在许昌,但许昌不能称为魏国的国都,因为在曹丕篡位之前,曹操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只有汉朝,还没有魏国。
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根据地?一代枭雄还是挺有智慧的。许昌地处河南中心地带,北袁绍、公孙瓒;东有吕布、孔融、陶谦;南有袁术、孙策、刘表;西有马腾父子、韩遂等,强敌环伺,妥妥的四战之地。要是其他人以许昌为根据地,说不定很快就被人灭了,但是,为什么曹操敢这么做?
因为曹操早早就抓住了一张王牌,汉献帝。
曹操带兵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占据了名义上的绝对优势。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其他军阀多少有点顾忌,施展不开手脚。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战胜了袁绍。204年,曹操攻克了袁绍集团的老巢邺城。为了彻底消灭袁氏势力,统一了北方,曹操逐渐将政治、军事重心转移至邺,但汉献帝还留在许昌。213年,曹操受封魏王,邺正式成为汉朝的诸侯国魏国的国都。
邺这个城市在哪里?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横跨了河北河南两省,一部分在河北邯郸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另一部分,在漳水之南,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以邺为中心,曹操很快统一北方。但是,随后在对孙权和刘备的赤壁之战,以及在和刘备争夺汉中的战争中,曹操感觉到邺太靠北方,对南方和西方都指挥不便,因此又萌发了建立新政治军事中心的想法。在输掉了汉中之战后,曹操并没有回邺,而是留在洛阳养病。
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其遗体被运回邺城高陵安葬。
曹丕即魏王位后,迅速废掉了汉献帝,自立为帝,洛阳也自然成为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都。
选择洛阳作为首都,曹丕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从法统的延续角度来看,曹丕定都洛阳是为了加强代汉的合法性。东汉定都洛阳,曹魏作为篡汉自立的新王朝,选择洛阳作为都城,可以继承东汉的法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2、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看,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控制全国。相比之下,长安虽然在关中地区易守难攻,但在东汉末年屡次遭到战火的洗礼,残破不堪,且远离曹魏的势力的核心区域。
3、从政治和军事考量来看,洛阳离曹魏曾经的中心城市许昌和邺城都比较近,便于控制。同时,洛阳周边的颍川地区是颍川集团的核心地带,这一集团是曹魏的重要支持力量。此外,定都洛阳还可以避免与蜀汉过于接近,减少受到偷袭的风险。
在定都洛阳以后 ,曹丕并没有忽视许昌和邺城。当时的曹魏实际上是5个都城,首都洛阳,其他还有四个陪都,即关中重城长安、祖居地谯郡、旧都许昌和根据地邺城。
我们再来看看吴国。
和曹魏一样,东吴的中心城市也是几经变化。
孙策摆脱袁术,引兵渡江占据江东六郡之后,最先的政治中心是吴县(今苏州)。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打赢了赤壁之战,孙权把政治中心迁到了丹徒(今镇江)。
仅仅两年之后,孙权把政治中心迁到了秣陵,顺便将其改名建业。在建业成为吴国都城之后,丹徒也改名为京口。
从刘备手里夺取了荆州之后,孙权想把政治中心迁往武昌。迁都武昌的理由很充分,东吴实际上是一个沿着长江而展开的政权,长江对其生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即要防住蜀国从长江上游偷袭,又要防住魏国从南阳盆地和长江下游两路进攻,武昌作为长江中游的枢纽城市,做为国都居中指挥非常合适。
公元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但仅仅五个月后,他就还都建业。还都主要原因就是东吴的门阀世家都位于江东,对建都武昌的反对声音太大。虽然没能建都武昌,孙权还是留下储君与重臣在此镇守,“征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
最后来说说蜀国。
蜀汉对于都城的位置,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主要原因就是地盘太小。
丢掉了荆州之后,蜀汉的实际地盘就是今天的重庆,贵州,四川,陕西的汉中,和云南的部分地区。重庆靠东吴,云贵当时被称为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汉中又太靠魏国了,建都的唯一选择只有四川盆地了。
成都地区物产丰富,农业发达,粮食供应充足,又是蜀地的核心地带,自然就是蜀国建都的不二之选了。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