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因为,叠山可登高,登高就能望远
2017年世博文化公园开建时,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许多市民提出希望能造一座山。这个建言被采纳了,双子山项目于2020年10月15日开工,如今,双子山成了上海最热门的旅游打卡点之一。
一
上海人素来爱叠山造峰。他们将造山称为叠山,这“叠”字很形象,表明堆山是一层层砌上去的。他们将对大自然的钟爱移情到人造的假山,彰显了一种审美观。
山与水的交融,能构成江南园林的核心价值。要叠山就有了叠山者,李渔《闲情偶寄》云:“故从来叠山名手,俱非能诗善绘之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明清时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园活动十分频繁,工匠的需求量很大,造园工匠中之技艺精湛者,逐渐受到社会上的重视而知名于世。明清时,地处江南的上海也涌现了两位杰出的造园叠山匠师:上海县的张南阳与松江的张南垣。
张南阳(约1517—1596)为明代晚期的叠山大匠。张氏为上海县人,号小溪子,更号卧石生,人称卧石山人。其以绘画之构图造型法叠造假山造园而著名,最大的特点是随地赋形,见石不露土。他特别擅长用奇石堆叠成假山,这种石包土的形式,给人以真山的气势与感觉。明代上海的豫园、日涉园及太仓王世贞的弇园,为当时公认的东南名园,均出自张南阳之手。陈所蕴著《张山人卧石传》称他堆叠的假山“高下大小,随地赋形,初若不经意,而奇奇怪怪,变幻百出,见者骇目恫心,谓不从人间来。乃山人当会心处,亦往往大叫‘绝倒’,自诧为神助矣”。
张南垣(1587—1671),为清初的叠山造园大师。他单名涟,以字行,华亭(即松江)人,晚岁徙居浙江嘉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据戴名世《张翁家传》:“君治园林有巧思,一石一树,一亭一沼,经君指画,即成奇趣,虽在尘嚣中,如入岩谷。”他所筑园林较多,有李工部之“横云”、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其中,王氏“乐郊”就是清四王之一王时敏的东园,这是王氏种植芍药的地方。其子张然,于康熙初年应聘至北京,先为冯博经营万柳堂,又为王熙改建怡园,随后供奉内廷,参与了西苑瀛台、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及园林规划事宜。他的后人世代承传祖业,成为北方著名的叠山世家——“山子张”。
张南阳结交的除上海的名士陈所蕴、潘允端外,还有太仓的王世贞。张南垣交往的同样是文人艺术家,与他最亲密的是太仓王时敏等大画家,他们之间有着共同语言。太仓是他常来之地,往往一住就是数月。文化艺术的底蕴造就了两个人的不同风格,王世贞在《山园记》中说,张山人叠山“以石胜,尽人巧”,他的特色是石包土。而张南垣则崇尚自然,主张因地取材,因而以土包石,用石只是随意点缀,给人以自然天成之妙。
二
地处江南大地的上海,以物产丰盈富庶而列名邑,明朝时出现了露香园、日涉园、也是园与豫园四大园林,露香园、日涉园、豫园皆为明嘉靖年间建造,也是园为明天启年间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四大园林中都有叠垒之山的杰作。露香园的假山叫“积翠岗”,据明人朱察卿的《露香园记》载:“堂后土阜隆崇,松、桧、杉、柏、女贞、豫章,相扶疏蓊薆,曰积翠岗。陟其脊,远近绀殿黔突俱出,飞帆隐隐移雉堞上,目豁如也。”露香园在上海城厢的西北端,据说,在开掘池塘垒山时,挖出一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刻的“露香池”碑,于是取名露香园。园主人为嘉靖进士顾名世,官至尚宝司丞。
历史上的也是园地处老城厢的尚文路与凝和路,初名南园。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渡鹤楼,在城南,一名南园,乔炜建。”也是园有十景,其中一景为“蓬山不远”,即假山。它聚土为山,点石为峰,山上林木葱郁,林中有小亭一座,供游人憩息。该园毁于“八一三”日军侵华炮火,和露香园一样,园址早已荡然无存,但留下一条也是园弄。
同样消失的还有日涉园。清末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咏:“日涉园居沪海陈,景图卅六主人身;传经陆氏添书屋,小隐淞南画赐臣。”词中提到的“沪海陈”的“陈”,即陈所蕴,日涉园的创建人,他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河南学政等职。陈氏家居上海城内南梅家弄(今梅家弄),从邻居唐某处购进地产筑园林,建成后计有尔雅堂、素竹堂、飞云桥、来鹤阁、明月亭等三十六个景点。这个当时首屈一指的江南园林,是由张南阳负责总体设计的。整个园林以山石取胜,堆土叠山,苦心营造14年而成,园中多奇石,皆太湖、武康、英德名产。陈所蕴曾写下《日涉园记》,记载该园三十六景,并邀名家绘成三十六景图。小刀会事件后,该景图流失。抗战时,嘉兴刘少岩在汉口偶获日涉园景图十帧,携来上海,成为珍贵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到20世纪初,日涉园日衰,旧址大半被上海沙船业巨商郭氏购得。因园中有“淞南小隐”书屋,该宅大厅还有清乾隆《四库全书》副总纂沈初所题“书隐楼”匾。
三
豫园原是明代上海潘氏的一个家园。嘉靖年间,尚书潘恩的次子潘允端会试落第,郁郁不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其在宅西菜畦上开始动工,构亭植竹以造园,消遣时光,聊以自娱。3年后,潘允端中了进士,出任刑部主事、南京工部主事,后官至四川布政使,造园之事也告中辍。15年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潘允端解职回乡,再度扩建造园,并聘请了当时的叠山名家张南阳担纲设计。张南阳深知这位雇主的鉴赏情趣,在布局上采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曲折有法、前后呼应的手法,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艺术特色,花了近10年的时间,终于营造成一座占地七十余亩的名园。
这座江南名园最精彩之处,就是那座黄石大假山,它由张南阳亲手叠筑。440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奇秀甲于江南”的名园的镇园之宝,仍是那座由张南阳亲手叠砌的大假山。它坐落于仰山堂前,高约14米,层峦叠嶂,涧壑深邃,隔池望似有山峻磅礴之势,至山巅可俯瞰全园。想当初,潘允端登望江亭远眺,黄浦江上帆樯林立。
关于如何欣赏假山,北宋大画家郭熙认为,“远望纵观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豫园大假山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张南阳营造的磅礴之势外,它所用的浙江武康的黄山石也是一大特色。该石又称武康石,产于武康县(今德清武康镇)东郊的丘陵山地,采石始于唐代,盛于两宋。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园林建筑石材,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铁氧化物,这些物质在高温和高压影响下发生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黄色外表,被用于园林造景。
豫园大假山以它的精湛奇伟赢得了上海人的青睐,它成为旧时全邑的览胜高地。特别是每年重阳节,上海人会争先恐后登临大假山,以眺望黄浦江上的千帆竞发。
除了黄石大假山,豫园在清代重建时,又出现了不少典型江南意韵的假山。例如万花楼前假山,它呈横势水平依壁而立,与溪流平行,玲珑剔透,色泽淡雅,湖石形态优美,呈现出一种灵动疏朗之美。在快楼打唱台及和煦堂围合的空间内,也有一座叫抱云岩的假山,它临池而立,堆叠取竖势,从水池中挺拔直上,远望似白云飘浮。
20世纪80年代,豫园东部重建,延续了明清叠山造园的文脉,由著名古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负责全面指导。流觞亭前的浣云假山,依水而立,莹润柔曲,盘亘开朗,就是杰出的叠山之作。它呈峭壁式堆砌,山体通灵透彻,和风吹拂,水波荡漾,如同白云和山石洗沐水中,故名“浣云”。
沧海桑田,随着岁月的变迁,在高楼林立的今天,上海登高眺望的景点日新月异。但上海人叠山之情依然如故,这是因为,叠山可登高,登高就能望远。
AI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