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妖僧”姚广孝:历史上的姚广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418年,明成祖朱棣摆脱内侍的搀扶,迈着坚定步伐走入庆寿寺,只见姚广孝已经虚弱到站不起来,朱棣的眼眶顿时红了,轻声在床边问道:“少师还有什么遗愿未了?”

姚广孝费力地抬起手臂,请求皇帝释放一个人。

听到这个名字,朱棣顿了一下,既像是回忆,也像是难以作决,但见到姚广孝那急切的眼神,他随即答应了。

姚广孝含笑而终,此年他八十四岁。

尽管是出家人,姚广孝并未满足于僧院的清净,自十四岁剃度之后,他便不断寻找立功建业的机会。命运似乎与他开玩笑,直到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驾崩,六十四岁的他才得以从幕后走向前台。

虽然风华已逝,但姚广孝一展手,便是惊天动地。

在他的策划与推动下,朱棣为了避免撤藩,竟以一藩王之力,发起了靖难之役,令人称奇的是,他竟然成功了!

毫不夸张地说,若无此和尚,便无后来励精图治的永乐大帝,无《永乐大典》之编纂,无郑和下西洋之壮举。若无他,大明的历史或许将别具一格。



一、少年出家、志趣广泛

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江苏吴县一个医学世家。

史书载,他自幼博览群书、聪慧异常。十四岁那年,父亲郑重其事希望他继承家业、悬壶济世,但姚广孝没多想便拒绝了。

他从未想过要成为医生,他一生的志向只有一个——出家为僧。

姚家父母自然是百般不同意,但孩子已长大,自有主张,姚广孝一意孤行。

就这样,十四岁的他毅然离家,在妙智庵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至正间,年十四,即从佛,父不夺吾志,遂出家于里之妙智庵。”——《明姚少师祠堂记》

如果一切按常理发展,未来可能少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多了一位高僧。

但道衍却不按常理出牌。

他身为僧人,不安于庵中修行,反而转而拜访道士为师,学习《易经》与阴阳术。

除了主修佛学、辅修道学,道衍还深入研究儒学,因此,他的朋友圈既有僧人、道士,也不乏儒生。

据称,道衍与当时的儒学大师宋濂、杨基等交情甚厚。

由此可见,道衍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家,还人脉广泛,是名副其实的跨领域专家。



以他的才华,出任一寺之主持指日可待,但道衍的志向远大于此。

一次,在嵩山游历时,道衍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袁珙。

袁珙擅长相术,一见道衍便断言此人非凡:

“天下怎会有你这样奇特相貌的和尚!你生有三角眼,宛若病虎,性情中藏杀气,将来定是个像刘秉忠那般的人物!”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明史·姚广孝传》

常人闻此必怒,但道衍听后反而心花怒放。

为何?原来道衍一直以刘秉忠为榜样,刘秉忠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是他的策划让忽必烈成功登基。

现在,有人预言他能达到偶像同样的成就,这怎能不让他兴奋?

此后,道衍更坚定了追求自己梦想的决心。

从决定出家,到打破常规学习道学、儒学,再到立志成为皇帝身边的谋臣,每一步选择都显得反传统而惊世骇俗,但唯有道衍自知其心之所向。

为此,他可以不顾家人反对、不理世人非议,甚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