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曾沿着川藏线,被路过的茫茫戈壁所震撼,为直插云霄的皑皑雪山而感动;也许你特别擅长无人机摄影,从高空摄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60万米高空俯瞰中国、俯瞰你的家乡,是一种什么感受?
由刘思扬主编、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编著的《60万米高空看中国》一书,以平均高度为60万米的十余颗卫星图片为基础,用图像和文字串联起了一幅幅气势磅礴、美不胜收的时代画卷。让你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领略大美中国;让你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看到自己家乡一路走来的模样。
一、一本有“高度”的书
若从60万米的高空俯瞰辽东半岛最南端,可以看见这里三面环海,巨轮游弋,云帆齐聚,这就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的大连港———若非如此高度,怎能摄下如此庞大而震撼的画面?这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客运港,还是中国第一台海上钻井平台,是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诞生地,从高空看去,更加凸显大连港的气吞山河之势。
淮安的水上立交,相信很多人都曾目睹,但都是从地面看到的局部。若从60万米高空俯瞰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全貌,实在是一幅震撼景象——只见河道纵横交汇,货运船只往来穿梭、繁忙有序,蔚为壮观。这座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气势恢宏,既可满足运河通航,又能保障淮河入海,将人的创造与水的便利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跟随着卫星,从60万米高空俯瞰陕西,可见其中有一大片建筑,极像一枚方形大印章,印章中仿佛刻满了井字与田字,这就是西安城,它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格局。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
书中还有200余幅专题地图,十里长安大街尽收眼底,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珠江三角洲的春潮涌动,上海浦江两岸的万家灯火,人工天河———红旗渠撼人心魄,凡此等等,精准权威,丝毫不差,令人惊诧。
二、一本有“深度”的书
循着不同的主题纵读本书,则可以利用大空间、大时间,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认识家乡、认识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
由于各省市的历史形成、文化背景、发展脉络、区位优势均不相同,所以书中以“一省一脉络,一地一经纬”为主线,逐次呈现中国大地波澜壮阔的史诗。
照片上,一座座青山被湖水环绕着,露出湖面不规则的齿形山沿,好像海洋中的珊瑚,山和沟壑与湖水相映衬,犹如飞舞的蛟龙———这是卫星2018从60万米高空俯瞰吉林松花湖的画面。
松花湖是1937年修建丰满水电站坝址而形成的。不过,有着近80年历史的丰满水电站逐渐老化,重建工程于2012年10月正式开工。书中刊用了1941年拍摄、建设中的丰满大坝资料照片。照片中显示,当时的建设全靠人工肩挑背驮;而2018年拍摄的重建中的丰满大坝照片,施工中却只见机械不见人——过去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工业化的力量感跃然纸上。
还有这样两幅照片:第一张是2018年9月拍摄的河北省塞罕坝景——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另一张是同年7月拍摄的塞罕坝的森林——绵延百万亩的绿色,让地面看起来像极了一张渲染了深浅绿色的画布。
殊不知,20世纪中期,由于人们对塞罕坝过度砍伐和多次山火,这片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也曾是清代“木兰秋狝”的皇家猎苑——塞罕坝,变得“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
不过,在后来的50多年里,三代务林人接力,造林112万亩,使荒漠变成绿洲。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授予了“地球卫士奖”。这样浩瀚的绿洲,如果在地面我们只能看到牧草和树木,唯有从60万米高空俯瞰,才能看到茫茫草原和茂盛的森林,被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
再从一组新旧照片对比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蛇口,只有着坐落无序的村民住宅、泥沙土路,以及星星点点的树木,一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而2015年同在深圳蛇口拍摄的照片,显示如今的蛇口高楼林立,路网纵横交错,绿树成荫,充满生机和希望。经过短短40余年的发展,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300多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国际都市,“深圳速度”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两张照片上。
三、一本有“广度”的书
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中国,你会对中国有新的认识。比如,从60万米高空中我们可以清楚看见,中国的国土面积虽大,但沙漠和戈壁面积达128.24万平方千米,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13.36%。所以,我们对沙漠和戈壁必须要大力治理和利用。
再比如,从60万米高空俯视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腹地时,你能看见一匹硕大的“骏马”在库布齐沙漠腹地奔驰———这正是以“骏马”为标志的达拉特光伏电站。这匹“骏马”由近20万块蓝色光伏板拼成,而整个达拉特光伏电站则由178万块光伏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电站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万吨。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治沙基地。该项目既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又能防沙治沙,真是一箭双雕。
再从卫星上俯瞰港珠澳大桥,似一条巨龙伏波,龙头微微翘起,龙身部分藏在水下,静卧于伶仃洋,连接港珠澳,使“三地”的通程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这座世界级的大桥,也见证了中国工程技术发展、前进的步伐,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若随着卫星的镜头俯瞰全长6300千米的长江,只见它宛如一条巨龙,横贯神州东西。地处“龙腰”的湖北三峡,伫立着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枢纽,不仅极大地缓解了长江流域的防洪压力,而且每年的发电量约1000亿度,在中国的绿色发展、减少碳排放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这本书探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艰苦历程、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变迁,我们还可以窥见编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四、一本有“温度”的书
除了心怀对祖国的希望和信心,编者还选取了不少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照片,帮我们重温了许多不该被忘记的故事……
2008年,汶川县映秀镇发生特大地震,近7万人失去生命,1.8万人失踪,1500多万人无家可归。记者陈凯于2008年5月14日拍摄的地震后映秀镇图片显示,全镇一片废墟,基本找不出一栋完整的房屋。那以后,党中央号召举全国之力,为灾民重建家园。记者刘坤于2018年5月5日拍摄的照片上显示,仅用了10年时间,在废墟侧畔,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如今的映秀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还有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首条公路,它是世界上穿越流动沙漠最长(522千米)的等级公路。从60万米高空俯瞰,这条公路就像一条长长的橙色丝带,穿越大沙漠,把北面的轮台县与南面的民丰县串联在一起。不仅可以推动南疆经济建设,造福南疆人民,而且能够促进文化交流、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和促进边疆稳定。
卫星图片显示,目前第三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公路正在施工,工人们驾驶的推土机在流动的沙漠中施工,在流动沙尘的映衬下,人和机器好似在沙海中“冲浪”,让人叹为观止。
当你翻开这本书,这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盛宴,美不胜收的时代画卷,是否也让你想起寻梦路上步履匆匆的自己?中华儿女用不懈奋斗的汗水书写的这大气磅礴的历史长卷,远远还没结束。那远在60万米高空上的眼睛,正在等待记录下你我的故事,记录下中华儿女接下来十年、五十年、一百年的故事。
我想,故事的续集,只会更加精彩吧!
作者简介
肖远湘,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湘西州作协会员。
来源 / 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