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发布会一定要直面热点,不能外面沸沸扬扬,会场内却在装傻充愣。”
“我当时定的第一条规矩是,再担心也不能关闭评论区,关评论就像开新闻发布会取消了答问环节一样。”
“舆论引导,最重要的是传递已经在行动的信息。平常可以多讲讲道理,但紧急时刻老百姓已经有很大意见,还只讲道理,不去行动,只会火上浇油。要让大家看到,我们跟老百姓在一起,这样公众才有信心。”
“他是靠口才吃饭的人,但又不仅仅靠口才。
雾霾深重之时,他临危受命,走上了与媒体、公众的沟通之路。
推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搭建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新媒体平台,出台首份繁荣发展生态文学指导意见。
他以真诚的态度、专业的素养,让每个人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环保事业的脉搏跳动。
他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是一项制度。
他将司长、厅长推到镜头前,打开了环保信息公开常态化的窗口。
他说,不是每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都会面临‘惊涛骇浪’,风平浪静之时,他更乐于分享环保的日常。
现在,回归宁静的他,重新拿起《寂静的春天》,有了别样的体验,与山川对话,向大地采风,曾经的文学青年依然是‘生态文化传播者’。
他就是——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2024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2024绿色创变者大会上,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达三十年的刘友宾被评为“绿色创变先锋”。
正如颁奖词所言,“雾霾深重之时,他临危受命,走上了与媒体、公众的沟通之路”。经历了雾霾严峻等一系列的舆论考验,刘友宾发现,信息公开始终是应对舆情的密码。不管舆论压力多么大,都要做好信息公开。政府只有做好信息公开,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形成社会合力,产生良好的舆论氛围,舆论压力才会逐渐变轻。
2023年,刘友宾从工作岗位退休。这位曾经的文学青年原本计划躲进书斋,回归宁静,没想到,退休生活比预想的还要繁忙,写作、读书、讲课、调研……2024年12月3日,他又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当选为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新一届主席。
新闻发布会上遇到尖锐问题怎么办?政务新媒体该不该关评论?如何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南方周末专访了刘友宾。
01
雾霾的舆论压力最大
南方周末:作为生态环境部的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你觉得怎么做好新闻发言人?
刘友宾:原环境保护部决定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后,要选出一个新闻发言人,这是一份压力重大的工作,当时也是个新鲜职位,很多人不理解。有的人带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开玩笑,也有的人觉得,既然有了新闻发言人,那就由新闻发言人一个人面对记者,甚至还有人觉得,西装革履的新闻发言人是在出风头。后来随着一场场新闻发布会开下来,大家慢慢理解了新闻发言人的工作。
我觉得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组织,牢记是代表组织讲话,不要自己出风头;其次要敬畏媒体,我每次发布会结束送大家走的时候,内心会有一种依依不舍甚至惭愧的感觉,始终担心发布会提供的信息质量怎么样,有没有新闻价值,值不值得记者们跑一趟;最后是敬畏社会,发布会要回应公众诉求,让老百姓满意。我觉得心中有了这三个敬畏,才能把新闻发言人做好。
南方周末:这么多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你印象最深刻的提问是什么?
刘友宾:应该是关于雾霾的提问。从事环保工作以来,我也经历过淮河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等,但我觉得对环保舆论影响最大的还是重污染天气,也就是雾霾,这也是最为生动丰富的生态环境舆论引导实践。
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雾霾带来的舆论压力,可以说史无前例。为扭转舆论被动局面,原环境保护部决定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在2017年刚刚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的那段时间,正值雾霾严重时期,关于雾霾的问题几乎是逢会必问,一会多问。
南方周末:为什么觉得雾霾对我国环保影响最大?
刘友宾:雾霾的影响范围广。水污染主要集中于江河湖泊,而大气污染的影响范围非常广,媒体曾报道,当时约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都有雾霾污染。
雾霾的社会影响大。空气的好坏,大家都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出来。遭遇重污染天气时,群众无奈、不满、愤怒情绪的表达,让我们体会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雾霾的治理难度大。大气污染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区域传输、生活方式、气象条件息息相关,治理空气还要综合考量经济、民生的问题,错综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
02
“一场好的新闻发布会,让人有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的感觉”
南方周末:你们是怎样应对舆论压力的?
刘友宾:首先是要重视舆论和舆情,不能视而不见,要把舆论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对待。以前有的人认为环境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不觉得舆论问题有多重要。
2017年部里编制各种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行动方案,不仅考虑工业、交通、能源等领域治理,而且也明确要求必须纳入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要求。同年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分配资金时,将舆论工作也考虑在内,拨出专用款项,把舆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那几年,每到秋冬季都是雾霾舆情高发期,每年我们都要应对,时间久了,有的同志难免会有些厌战的情绪,部领导提醒大家,舆论引导也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千万不能怕烦。
南方周末:重视舆论最关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
刘友宾:最关键是信息公开。在雾霾最严重的时期,2016年9月,部里专门召开了关于舆论工作的座谈会,要求各个司局一把手都要参加。会议提出,要加强信息公开,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面对面的问题,作为环保官员,不能躲着媒体,不敢面对媒体;第二是慢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应对舆情的工作效率;第三是虚的问题,要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新闻发布;第四是互动的问题,不能总是居高临下讲大道理,要跟大众积极互动。
正是这次会议提出,要建立例行新闻发布机制,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及时通报主要工作、回应社会关切。此后,2018年5月,部里召开了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刚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时,媒体关心的问题很多,我们尽量保证答完记者想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才散会,曾经有一次发布会开了两个多小时。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什么才是一场好的发布会?
刘友宾:好的发布会一定要直面热点,不能外面沸沸扬扬,会场内却在装傻充愣。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主要是备案记者,大家都比较熟悉,有时候记者不好意思提尖锐的问题,怕打破和谐氛围,但这时如果为了我们的“小面子”,就可能丢了发布会的“大面子”。所以我们有时会鼓励记者大胆提问,问有水平的问题,我曾经跟记者开玩笑,将来生态环境部每年不仅要评选最好提问,也要评选最差提问。记者的精彩提问,发言人的精彩答问,共同成就一场发布会最令人关注的“颜值”。
新闻发布会坚持“以我为主”,要提前认真准备核心发布内容,但一定要保证开放性,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完全自问自答。如果媒体不问热点问题、尖锐问题,官员很放松地低头念稿子,自说自话,这样发布会就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久而久之,政府公信力、影响力就悄悄流失了。
坦率地讲,这项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们还是想尽量保持住发布会的张力。一场好的新闻发布会,会让人有掉落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的感觉,因为大家都在凝神屏气地听,期待下一个提问和答问。大家有期待,双方有沟通,这才是一场有感觉的发布会。
南方周末:很多人对新闻发布会有顾虑,从你的经验来看,这些顾虑成立吗?
刘友宾:有些人总担心,媒体是来“砸场子”的,但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还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对媒体颐指气使,居高临下。有的人不理解媒体,不尊重媒体,骨子里还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我们要尊重媒体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政府部门和媒体都是本着解决环境问题的共同目标来的。记者提出尖锐的问题,我们的信息也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
例行新闻发布会一定要坚持“例行”,不能随心所欲。通过一场场新闻发布会,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并没有越来越紧张,反而大家的心越来越相通。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之间不是敌人,也不是上级下属,两者之间各有职责,不可能没有一点紧张的关系,但可以建立有温度的工作关系,这两个是并行不悖的。
03
建立新媒体账号,不关评论区
南方周末:新闻发布会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信息公开的渠道?
刘友宾:环境问题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环境舆情是日常的、复杂的、持久的。我们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每个月召开一次,除此之外,我们也重视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引导舆情。
实话实说,在2016年11月22日新媒体账号开通前,我很忐忑,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之前我从不失眠。现在政务新媒体大家已习以为常,但在当时是个新鲜事物。那时我们还不太了解新媒体,却清楚雾霾引发的激烈的舆论情绪,担心账号变成一个情绪的发泄口,网民会不会天天为难我们,指责我们。
南方周末:后来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刘友宾:我们当时定的第一条规矩是,再担心也不能关闭评论区。关评论就像开新闻发布会没有答问环节一样。创办新媒体是为了主动引导舆论,其实评论区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舆情窗口,开放评论区,反而能帮我们及时了解舆情。
实际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账号开通第一天,大家的眼睛就一亮。评论区总体上都是关心和支持,大多数网友对我们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开通新媒体账号给予点赞。当然评论区也不时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都是正常的对工作的批评建议,完全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我认为有时候不要高估舆情的不利因素,不要草木皆兵。
南方周末:新媒体开设的效果怎么样?可否举个例子说明。
刘友宾:开设新媒体对引导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有一个环保组织曝光了华北渗坑污染,上了热搜,社会非常关注。原环保部迅速组织专班人员,会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置,我们第一时间在新媒体账号发布消息。发布这则消息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微博账号阅读量有四百多万。当天下午六点左右,我们又发布第二条消息,公布了其中一个地方的调查结果,阅读量有五百多万。当天晚上九点左右,第三条相关消息发布时,只有二十多万的阅读量,关注度迅速下降。
几天后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外媒记者提问:“注意到环保部很及时地回应华北渗坑,接下来该怎么更好发挥环保社会组织的作用?”这说明,我们在新媒体平台的及时信息公开,迅速缓解了舆论压力,等到发布会召开时,舆论关注点已经转移了。
舆论引导,最重要的还是传递政府部门已经在行动的信息。平常可以多讲讲道理,但紧急时刻老百姓已经有很大意见,还只讲道理,不去行动,只会火上浇油。要让大家看到,我们跟老百姓在一起,在积极解决问题,这样公众才有信心。
南方周末:你说创办新媒体是为了主动引导舆论,但“引导”似乎有一种带着公众走的感觉。
刘友宾:引导其实是一种沟通交流。政府有责任让民众了解事实真相,我们通过新媒体公开信息,带着公众从不准确的虚假信息、从信息的盲区中看到真实信息。
政府同样有责任在全社会传播保护环境理念,树立重视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环境舆情和民生息息相关,环境要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得改变,就需要传播先进的环保理念,逐步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传统生活习惯形成后,要改变很难,但随着社会发展,有些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也需要引导。
当然,引导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生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南方周末:最后,恭喜你被评为“绿色创变先锋”,可以分享一下感想吗?
刘友宾:感谢南方周末对我工作的认可。中国生态环境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共同汇成了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原来是个文学青年,1993年阴差阳错走进环保事业,当过环境记者、出版社总编辑,到地方挂过职。三十年经历的个人生涯和环保事业都不平坦,我经历过环保艰难探索的岁月,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有幸赶上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在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分子,无怨无悔,感到与有荣焉。
来源:千篇一绿
近期文章推荐
中国环境记协
微信号:zghjjx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