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因为那时人们并不知道后来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西方人称之为世界大战,而中国一般称之为“欧战”——因为战场主要在欧洲。
一战爆发之后,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在8月6日宣布保持中立,采取观望态度。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社会,交战双方在中国都有驻军,所以保持中立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当时国内各派势力对于是否参战也是莫衷一是,但是后来北洋政府为何又改变态度,对德国宣战了呢?
当时正反双方分歧很大,一是对于谁会获胜的争议,二是参加和会有无好处的争议,三是对于日本将来行动的争议。
一般认为,段祺瑞、梁士诒、莫理循等在对德宣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段祺瑞很积极推动参战,一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判断,二是认为参战可以延缓支付庚子赔款、提高关税、获得更多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另外日本当时对中国北洋政府影响极大,也游说北洋政府参战。梁启超也主张参战,引起不少人批评。
但是北洋政府和协约国方面的谈判并不轻松,最终北洋政府获得部分利益。北洋政府终于对德宣战。
北洋政府宣布参战之后,一方面是派遣劳工到欧洲帮助协约国;二是采取具体军事行动,出兵中东路、外蒙古和西伯利亚。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共计派遣了14万劳工远赴重洋去欧洲贡献“苦力”。法国方面派遣上校陶履德,以民间企业身份招募华工,名为招工实为招兵(很多人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由于不堪法国方面的严酷压榨,华人多次起义。
英国方面也在1916年在威海卫和青岛招募华工。一开始经由苏伊士运河赴欧洲,后来因为德国潜艇切断了这条航线,又改由南非好望角到欧洲,后期则是通过加拿大和巴拿马运河到达欧洲。十月革命前的沙俄也招募了20万华工,通过水陆几条线奔赴俄罗斯。这些华工在十月革命中表现优异。
北洋政府出兵中东路和外蒙古是捍卫主权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出兵西伯利亚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这实际受益者是日本。
1918年,北洋政府发表宣言,决定派4000多士兵和数艘战舰出兵西伯利亚,开进海参崴。其中团长宋焕章率领陆军先遣部队官兵661人,营长苏炳文带领官兵667人,搭乘海军军舰从海上出发,两个月内共计2000多人进入海参崴和伯力。而海军则由林建章将军率领的‘海容号’巡洋舰等开进海参崴。此外还派遣民用商船“飞鲸”号从海参崴撤侨。
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是备受凌辱,最终在国内五四运动的民众抗议之下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北洋政府参与一战,虽然没有达到原来预想的目的,但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中国人民觉醒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洋政府参与一战,也是近代史上中欧交流方面一件重要事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