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为保障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全国碳市场加强应对数据质量挑战,纳管企业加速认知转变,构筑碳资产市场化管理交易能力
碳市场撬动低碳技术发展效应初步显现
全国碳市场需推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增强市场对政策预期、逐步引入配额有偿分配等,提升市场活跃度
需与其他双碳政策机制协调配合,更好发挥效能,集成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魏雨虹
怀抱着气候应对的责任与担当,全国碳市场启动。
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核心政策工具,也是中国碳定价的主体形式。碳市场机制将减排量资产化并进行交易,促进更低成本减排同时,通过碳定价激励低碳技术,为社会整体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动能。从国际经验来看,碳市场机制被欧盟、美国加州等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并按市场主体减排强制性与否,分为强制碳市场与自愿碳市场。
在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总结地方试点碳市场实践基础上,强制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其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是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这是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重要力量的体现。在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中国主动承担与发展阶段和国情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体系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1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质产能,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项目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有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截至2024年11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5.08亿吨,累计成交额311.73亿元。
3年多来,为保障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减排,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应对数据质量挑战,纳管企业加速“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认知转变,提升碳资产市场化管理交易能力。碳市场激发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效能初步显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更加充分撬动社会减排动能,全国碳市场活跃度需进一步提升。为此,需推动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增强市场对政策预期、逐步引入配额有偿分配等。同时,碳市场需与其他双碳政策机制协调配合,更好发挥效能,集成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雄安新区剧村变电站内的河北省首个“碳达峰、碳中和”监测平台(资料照片) 朱旭东摄 / 本刊
碳市场三年披荆斩棘
一个成熟碳市场能发挥怎样的功能?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史伟伟用一道模拟算术题,向记者解释碳市场促成社会更低成本减排原理:
假设有两家不同电厂,各需减排一吨二氧化碳。由于发展阶段、技术特点等不同,减排成本也不同。假设,A厂减一吨碳需50元,B厂减一吨碳需200元,此时,两家电厂减排两吨碳的总成本是250元。现在有了碳市场,那么,A厂可以花100元成本减两吨碳,B厂由于减排成本较高,选择不自己减排,而是花100元从A厂买一吨减排量或配额,A厂减碳相当于0成本,B厂减碳成本也降低至100元,两个厂减两吨碳的总成本为100元,大大降低。
在史伟伟看来,这就是设计碳市场的初衷,即提供一种灵活机制降低减排成本。
为让碳市场促成更低成本减排从理论假设变为实际效能,3年多来,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法制、运行机制等制度体系,为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筑牢框架和基础。
法制基础得以夯实。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3年多来,全国碳市场逐步形成了涵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制度体系。其中,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制度,为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夯实了法制基础。
运行机制逐步完善。3年多来,全国碳市场基本形成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部分的体系架构。
为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生态环境部组织建立了相关数字化基础设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记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持有、变更、清缴、注销等信息,并提供结算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保障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的集中统一交易;2023年2月上线运行的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记录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相关数据。
压缩核算成本、统一核查标准、实施月度存证……3年多来,为应对部分企业被发现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全国碳市场披荆斩棘,着力提升数据质量。
压缩数据核算成本。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告诉记者,全国碳市场3年发展经验证明,碳排放数据需在追求精度和压缩成本之间进行平衡。“理论上说,数据越精确、管理越细致,越能保证数据质量;而实操中,企业、核查机构、主管部门的核算、核查、管理成本也会因此加大。”
为此,全国碳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优化数据核算方法。“将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将需要复杂换算得出的数据替换为直接计量数据,压缩核算技术链条。在减轻企业工作量的同时,大幅减少核算、核查与监管节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低碳政策研究室主任宋晓晖告诉记者。
统一数据核查尺度和边界。宋晓晖说,针对碳排放数据核查报告粗细程度不一、要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全国碳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明确了规范流程和必查内容,对18个关键参数针对性提出核查方法,进一步统一核查尺度和核查任务边界。
实施关键数据月度存证。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表示,为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生态环境部组织企业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对关键数据进行月度存证,并由国家—省级—市级三级联审,识别异常数据并及时预警。“实施关键数据信息化月度存证可动态掌握企业碳排放情况,防止数据篡改。这也为碳排放数据交叉比对、问题溯源、留痕管理提供了依据。”宋晓晖说。
张希良认为,通过月度存证,全国碳市场数据实现从结果监管到过程监管的重要转变,数据质量得以进一步保证。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排除人为干扰的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也正加速应用。张晶杰说,与核算法相比,监测法具有自动化水平高、监测数据频次高、运行管理成本经济等优势。“建议在碳市场相关规定中明确其作为可选方法,允许企业自主选择。”
对于习惯传统环保检查的企业而言,碳市场抛出的挑战还在于:启动更为复杂的环保市场化管理和交易。包括判断碳市场配额供需、预测配额价格走向、选择最优交易策略等。
这就要求企业组建专职碳资产管理交易队伍。张晶杰说,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中,超过80%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碳资产管理。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正构建兼具环境与金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碳资产管理人才团队,增强企业的长远竞争力。
一些企业启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辅助碳资产管理。张晶杰以某电力企业举例说,该电厂建成煤质与碳排放强度关系库,以此建立了碳排放强度与生产运营的关系;考虑碳市场价格趋势、电厂碳排放配额盈缺情况等,以降低综合成本为目标,制定碳交易策略;研发碳交易辅助决策平台。此外,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介绍,当前,智能物联、区块链等技术已应用于部分企业的碳排放管理。
王威图 / 本刊
用碳价激活减碳技术
促进低成本减排之外,碳市场还能发挥一个重要作用:以碳价为锚点,撬动低碳技术发展。
目前,全国碳市场碳价(每吨配额的价格)由启动时的48元上涨至90~100元左右。中建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恒告诉记者,碳价代表着社会节能减排边际投资成本。“也就是说,碳价在今天100元每吨的时候,使得边际成本在100元以内的减碳投资技术都具有了经济性。因为这些技术投资上马,实现减碳效益,产生富余配额后,可以在碳市场赚到钱。碳市场加速了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碳市场和减碳技术投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对碳市场政策工具的使用不能只盯着碳交易本身,而是要把它和投资、技改、降碳联动起来。”李恒说。
李恒认为,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建立减碳技术储备库并动态更新。在此基础上,一面对碳市场政策、供需开展跟踪观察,预测碳价走向;另一面对所储备减碳投资技术的边际成本进行管理和预期。及时把当前碳价能够匹配、具备投资效益的减碳技术推动发展成为技改投资项目。“利用碳市场促成减碳技术投资,让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降碳目标的达成。”
碳市场撬动低碳技术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张晶杰表示,碳市场加速推动存量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和煤电低碳化改造。比如,加大煤电掺烧绿色能源,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
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推荐了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三种煤电低碳化改造技术。受访者表示,碳市场已对前两种技术推广产生促进作用。
以生物质掺烧为例。史伟伟说:“一些电厂开始尝试生物质掺烧技术。电厂掺烧生物质会存在设备改造投资,以及生物质获取、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原来计算收益时,考虑的是它可以降低多少燃煤消耗,按照一吨标煤平均1000元计算,相当于每节约一吨标煤产生约1000元的收益,扣除成本即是电厂掺烧生物质的收益。有了碳市场以后,可增加一个收益来源,电厂就更愿意干这件事了。”
史伟伟解释说,目前掺烧生物质热量年均占比不超过10%的化石燃料机组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纳入全国碳市场背景下,电厂掺烧生物质后,每节约一吨标煤,同时会带来2.5吨左右的碳排放减少,相当于节约了2.5吨左右的配额,按目前碳价100元每吨计算,收益上增加约250元。“一项技术的收益能提升至少25%,企业的投资意愿自然就增加了。”
至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受访者认为,该技术目前仍面临碳捕集成本较高、碳利用与封存应用场景缺乏的问题。“如果未来碳价上升到一定水平,配合完善的核算规则,即在核算电厂排放量时扣减捕集的二氧化碳量,使得开展碳捕集的电厂可以在碳市场获益,技术将更具发展动力。”史伟伟说。
ICF国际咨询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预估全国碳市场碳价将会稳步上涨,到2030年上涨至130元每吨。“未来随着碳价升高,会有越来越多节能减碳技术从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碳市场提供的巨大机遇。”李恒说。
让碳市场更加活跃有效
要让碳市场更好促进低成本减排、撬动低碳技术投资,市场活跃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目前我国碳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总体活跃程度仍然较低。具体表现为,全国碳市场前两个履约周期配额成交量与配额总量比值较低;市场交易呈现“潮汐现象”,即交易高度集中在临近履约截止期的时间段,其余时间交易仍较为清淡。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受访专家建议可推动全国碳市场扩围,增强政策预期,并逐步引入配额拍卖。
全国碳市场扩围提上日程。按照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公开征求意见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预计全国碳市场将纳入水泥、钢铁、电解铝3个行业约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排放量新增约30亿吨,扩围行业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
“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从过去的单一行业市场,首次转变为多行业主体市场。”宋晓晖说,扩围将为全国碳市场引入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不同预期、不同信息来源的交易主体,是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价格发现、提高市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效扩围须保障数据质量。在宋晓晖看来,相比于发电行业,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工艺更加复杂,数据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扩围初期可将扩围行业配额分配与管理的重点聚焦于长流程钢铁企业、水泥熟料生产线和铝电解工序等主要排放源。“建议将前两个履约周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延续到新纳入行业,如开展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等。”
李恒说,扩围提上日程后,水泥行业大部分企业加速推进碳盘查,对排放数据“摸清家底”。一些企业开始搭建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筹备具有市场化运营能力的碳交易团队等。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朱国辉说,公司正与中建材、中电联等企业和行业协会对接,推进扩容行业能力建设培训及模拟实践。
同时,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需增强全国碳市场发展政策预期。目前全国碳市场部分配额盈余企业由于对配额分配政策预期不足,倾向将配额留存,结转至后续履约周期使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交易活跃度。
生态环境部2024年10月发布配额结转方案,规定全国碳市场配额最大可结转量和净卖出配额量正相关。“这意味着,配额富余企业只有卖出一定量的配额,才能确保净卖出量1.5倍的配额结转到后续履约周期使用。结转方案的推出,可以有效提升市场上的配额供给量与企业出售意愿,增加市场活跃度。”史伟伟说。
受访专家认为,配额结转措施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企业“惜售”。同时,减轻企业顾虑的根本在于提升配额分配政策预期。具体来说,一是建议可将配额分配方案从履约末期发布,调整至履约早期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中长期配额分配方案。这有助于企业根据配额分配方案,提前开展减排管理、制定交易策略,活跃市场交易。
引入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同样受到关注。受访专家表示,逐步引入以配额拍卖为基础的有偿分配制度,有助于强化碳价信号引导,提高市场活跃度。同时,引入有偿分配的节奏,需与经济发展、电力市场化改革等相协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说,通过有偿分配形成的一级市场可以提供最基本的流动性和履约保障。一级市场的价格也可以对二级市场形成参考和联动,有助于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进一步发挥碳定价功能。
张晶杰说,在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和运行初期,建议对发电行业宜先采用免费分配方式。“目前,参与交易的主体只有发电行业,其他重点行业尚未纳入,发电行业碳价成本尚不能完全传导至下游。建议统筹考虑全国碳市场扩围进度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进展,对发电行业的有偿分配分阶段引入,并平衡好配额免费发放与有偿分配的比例。”
宋晓晖建议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有偿分配,在具备条件的电力行业等率先启动,以较小比例配额拍卖加快机制探索。“有偿分配收入用于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地方、行业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等。”
此外,张希良、赖晓明等表示,激发市场活力需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希望参与交易的企业除了现有的重点排放单位等履约主体,也包括金融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在单一的履约型动力之外,再发展出投资价值取向的非履约型动力,让更多市场参与者通过参与市场来获得收益。”赖晓明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时信息画面(资料照片) 肖艺九摄 / 本刊
在双碳全局中发展碳市场
受访专家表示,碳市场发展需同双碳战略下各路政策协调配合,更好发挥效能,集成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平衡好碳市场发展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张晶杰说,我国正处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进程中,大量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使火电机组面临更高的保供调峰要求。“在能源保供、煤电板块大面积持续亏损,以及电价、配额成本难以疏导等挑战下,要充分考虑煤电企业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和实际经营困难,将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基准值收紧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稳定能源供应。”
宋晓晖认为,应分析全行业及调峰机组负荷率情况,通过配额补偿,实现对深度调峰机组的精准鼓励,以支持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统筹碳市场建设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宋晓晖建议,适时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设计,按照双碳工作总体部署和节奏力度,确定纳入碳市场行业阶段性排放控制目标,提前发布配额分配方案,“发挥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的主渠道作用”。配额分配方案与碳排放双控体系部署保持有机衔接,可推动全国碳市场从强度控制逐步转向总量控制,设定重点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总量控制目标。
“通过加快推进碳市场建设,可以在占全国碳排放量70%的7500家企业率先实现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张希良说,同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地方碳排放考核方式,避免地方考核指标与碳市场覆盖范围交叉重叠,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升碳市场的减碳效果和效率。
充分利用碳市场数据助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全国碳市场核算报告数据涵盖企业与设施层级碳排放相关关键参数,且经过第三方机构专业核查,在时效性、精细度、取信度、覆盖面上都具有优势。应将其作为全国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的根本数据来源。”宋晓晖建议,同时,应基于全国碳市场数据,加快构建碳排放速报体系,以更好跟踪指导各地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