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书 |《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0
分享至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在2000多年的传统中,地方志书官职官修的权威特性使得地方志在资政、教化、育人方面的效用代代传承,弦歌不辍。方志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历史贯通性、民族区域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2019年7月16日,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此次会议采取以文与会的方式,会议共收到海内外论文200多篇,经过专家匿名评审,有131篇论文入选。结集出版《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即是此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旨在增进海内外有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学术交流,分享海内外方志文献收藏、利用研究丰硕成果,共同促进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编后记

2019年7月16~17日,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学会主办,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承办的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共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挪威、日本、南非6个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18所高校,以及全国地方志系统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是全国地方志系统学术水平最高的年度盛会,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推动方志理论研究、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加强与海外各专门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进地方志事业的深入发展,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既定的工作重点之一。2011年,在宁波召开的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及2017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均广受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18年底即开始着手筹备,其间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经多方考量,最终选定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的长沙市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举办地。会议围绕方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方志文化传播研究、海外方志文献收藏与利用研究、地方志转型升级与方志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依法治志研究、新时期《一统志》编纂研究、新方志编纂实践与理论研究、乡镇村志编纂与乡村建设之关系研究、中外年鉴比较研究、地方史编写管理研究、志鉴史关系研究、家谱与史志研究、方志馆功能定位研究、方志馆与公共文化建设研究、方志数字化研究等多个议题面向全社会征文,积极邀请海外各高校、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地方志、家谱领域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共襄盛举。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以及湖南省长沙市的高度重视。会议召开期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当选主席克里斯汀·玛丽·麦肯锡(Christine Mary Mackenzie),湖南省长沙市政协副主席、长沙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袁志恒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特别感谢国际图联方志及族谱部门主席、台湾世新大学信息传播学系副教授林志凤女士对本次会议举办所作出的努力与辛苦付出。

本次会议对我们今后如何广泛开展与海内外方志相关机构的合作与联系,进一步推动地方志事业的深入发展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启发。希望这样高质量的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够一直办下去,这既是广大海内外从事地方志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愿望,也是弘扬传播中国方志文化,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筹备会议期间,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的同人,展现了极大的工作热情,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细致认真,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一致认可,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会后,我们对与会论文和相关材料进行了整理,编辑出版了这本论文集。论文集出版过程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的编辑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是他们专业、认真的工作态度,才将这部论文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鉴于我们编辑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错讹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值此论文集即将付梓之际,谨向支持和参与过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

冀祥德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9月出版

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在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冀祥德

在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上的总结讲话 高京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在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中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振宇、高天成

论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南剑飞

浅谈方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连秀

浅析方志文化传播的现状和途径 吴秋宁

全媒体语境下的中国方志文化传播 孙众超

在继承中创新在交流中传播——试论方志文化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中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 符思念

方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徽州方志文化为考察中心 蒲霞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方志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对策研究 陈忠

台湾方志发展 陈立文

宁波方志著录、整理和流传分布探究 包柱红、万湘容

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地方志书的编纂——从南皮县现存的七部县志看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赵树森、杜中洲

中国方志文化传播的实践探索——区志应运向图片立体化展示刍议 王文振

让地方志事业在转型升级中世代传承——基于河北地方志发展的视角 王蕾

坚定文化自信巧妙破解难题——浅议机构改革给志鉴编纂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 杨富中

县级地方志工作转型发展的实践和思考 任立斌

公共文化视角下的泉州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荣国

基于《中国地方志》计量统计的方志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1994~2018) 巴兆祥、李颖

“三大体系”视角下方志学一级学科建设初探 安山

浅谈依法治志的实现路径 郭城

试论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志的辩证关系 马军

史志立法探究 林忠玉

地方志工作法治化路径研究 吴炎

浅析依法治志框架下设立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必要性——以重庆市武隆区为例 李才东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方志节奏探索“全方位”“大修志”工作格局——黑龙江省宁安市地方志事业法治化发展研究 杨颖、包淑华

浅谈元明清《一统志》对编纂新时期《一统志》的启示 王慧

浅谈《清史》工程与《中国长城志》编纂为新时期一统志编纂带来的启示 卢博文

从《中华一统志》的编纂说起 梁滨久

《一统志》编纂刍议 任根珠

修志规则综论 韩章训

发掘规范创新打造精品志书 缴世忠

地方志能否既回答好“是什么”,又回答好“为什么”问题的探索 范洪涛

论志书体例和形式的创新 王习加、曾牧野

方志艺术论 江雷、陈钰

续志资料长编中应体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马艾民

依法治理地方志书资料缺失问题的思考——以某市及其所辖县市区两轮地方志书编修实践为例 陆再奇

现代通志编纂常见问题(一)——以《湖南省志(综合本)·报业篇》初稿为例 周涌

志书篇目拟定时常见问题浅析——以某部志书“文化编”篇目为例 蔺志茹

地方志述体的发展:方志文学和非虚构写作 齐迎春

志书自然部类易错点及解决方法 常洁琼

关于续志中方言篇几个问题的思考 张卓杰

新方志科教文卫类别编纂的经验和反思——以《福州市志(1995~2005)》为例 张灵

对二轮省志封面的若干思考 张军

地方志书英文目录常用术语翻译述评——以上海市级专志为例 赵明明

翻译汉文志书应注意的问题——以蒙古文翻译汉文行政区域综合志书为例 芙蓉

见微知著:论口述史与民间文献在地方志书中的应用——以《时光里的家园——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微志选辑》为例 吴笛

改革开放志与改革开放史编研初探——以深圳编研实践为例 周华

历史新视界:影像创新让地方志搭上文化传播的“高铁” 欧长生、吴朝庭

行政区划撤销后的修志实践与探索 秦海轩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刍议——以《桐城市图书馆志》为例 程大立、吴苏琴

以信史为念,详县志所略,为消失的自然村修志留史——以上海闵行《褚家塘志》为例 褚半农

浙江乡镇村志书的编修及其特点与价值(1949~2018) 张勤

乡村志编纂手记——对乡村志编纂与乡村建设关系的思考 司念堂

镇志村志编修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湖南省浏阳市为例 杨钢

关于村志编修为什么写、写什么、如何写若干问题的探究——摭谈涉县村志编纂实践 樊春楼

论析村志编纂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朱彩云

乡镇村志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高艳

试述新时代名镇(村)志编纂与镇(村)的发展研究 臧秀娟

陈作霖修志实践对当下镇村志编纂的启发 李琳琳、徐智明

浅议处理好编纂村志的几个关系问题 林进辉、朱黎川

广东历史上乡镇村志编纂与乡村建设 张丽蓉

杭州市桐庐县开门编修“微村志”的探索实践与经验启示 李海伟

“互联网+村志”走数字乡村建设之路研究——从掌上凤凰村志说起 莫艳梅

“方志+”助力即墨乡村文化振兴 王洪涛

中西年鉴比较研究——以The Old Farmer's Almanac(《老农夫年鉴》)与中国省级综合年鉴为例 游桃琴

《世界年鉴》与《江西年鉴》比较浅析 张志勇

年鉴编纂思路和途径的调整与创新——以《广西年鉴》和《桂林年鉴》为例 张凯

浅析地方综合年鉴图片的选编 杨莲

浅谈如何突出地方综合年鉴的地方特色——以《大田年鉴》编写为例 陈源发

浅谈县级年鉴创新发展 牛艳红

From Documentation to Access and Exhibit:Common Issues Related to Local History Collections Cecilia Lizama Salvatore

Improvements of the Linkage among the Distributed Digital Collections of Local History Materials in Libraries Takashi Nagatsuka

构建“一体三级”体系形成史志统修机制 史天社

地方志工作机构承接、推进地方史编写探究 陈磊、周日杰

新时代地方史编纂操作路径探索 孟学武

试论贵州地方史研究的任务 车秀琴

地方史与地方志辩证关系探究——以上海市《金山区村史简编》与秦皇岛市《海港区村镇志》为例 沈永清

志、史、鉴及关系研究 姚希陆

South African Genealogies:From Primary Sources to Publication Anna Petronella Coreejes-Brink

Discover and Connect at FamilySearch International Russell S.Lynch

家谱、地方志与中华文化传承 吴明堂

浅析家谱与地方志的关系 庞军成

地方志与家谱融合发展研究 程汝明

星星点灯——浅议家谱及弘扬家谱文化的重要意义 陈晓玲

家谱——地方志的有益补充 翟文静、张让

从家谱与方志中见地方宗族——以嘉庆《绩溪县志》和《绩溪西关章氏族谱》编修为例 杨芳

机构改革背景下方志馆功能定位再思考——以民国上海市通志馆编纂《上海市通志》为例 朱敏彦

Memorial Lim Lian Geok:A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rategic Connection Chihfeng P.Lin

方志馆功能定位研究 杨振旺

浅谈新型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姚文文

新时代转型升级视角下的方志馆建设 付莉、付莹

关于方志馆功能与展示的几点思考 葛凤

建好用好方志馆为我们更好留住乡愁 邵明昌

方志馆运营服务的思考 周春玲

县区级方志馆功能定位与发挥 赵健敏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视野下的方志馆建设——以江西省方志馆为例 赵丹

立足区情实际,积极发挥县(区)级方志馆功能——以泉港区方志馆为例 林进辉、陈小燕

地方志数字化加工流程及格式研究——以上海市地方志数字化加工为例 唐长国

建设数字方志,响应国家文化振兴战略——方志事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 方利宏

历史人物关系的量化及可视化研究——以浙江历史人物数据库为例 赵海良

Collection and Use of Old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Germany) Dieter Joachim Schubert

《山海经》是最早的“图经”和“山志”——《山海经》作者及体例考辨 王丹林

明代地方志编纂“书法”问题浅探 刘永强

明代贵州省志舆图编绘及其特点 张英聘

浅析清三部《畿辅通志》中“星野”的因袭与创新 吕书额

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乾隆四年刊本《太谷县志》考述 赵保平、刘改英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钦定盛京通志》研究 安大伟

论魏源《海国图志》对传统方志的继承和创新 胡巧利

历代《濂溪志》编纂与濂溪学的传播 王晚霞

东北方志所载晚清旗官郭锡铭行实详考 高春花

乾隆《萍乡县志》研究 曾伟

西藏旧志编纂及版本收藏 马小彬

张海《西藏纪述》关于西藏的记载及其资料来源——兼及清代西藏地方志中的民族志资料 赵心愚

地方志与矿冶文化的传播——以明清时期《大冶县志》为例 刘金林、赵春蓉

河南旧志整理及存佚考述——以《河南历代方志集成》为中心 朱丽晖

明代湖北方志编纂述略 严忠良

清代广西地方志编纂及其特点述论——以府志为中心 秦浩翔、谢宏维

传承文化基因,梳理旧志文献,助力乡村振兴——以陕西咸阳地区旧志文献为例 高文智

试论南宋方志对湖泊的记载特征 李昆

历代方志所见廉政文化资料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张安东

论述北宋日僧成寻笔下的淮安大运河——以域外史籍和地方史志材料为中心 罗志

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月港地图背后的故事——中国方志在世界大航海时代研究的地位 刘涛

略论河北定窑古瓷——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杨卓轩

孝女与虎患——以明清浙江地方志记载为中心的讨论 徐鹏

旧志文献书写地方女性史的局限性——以明清《肇庆府志》为例 杜云南

论近代报刊对方志批评的革新 陈郑云

史念海的方志编纂思想 扈晓冰

章学诚志谱关系说 孙晓东

转型、嬗新与修志为抗战服务——简述民国《新修大埔县志》编修特色 

第二届方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会议日程

编后记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转载自:鸣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ncentive-icon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介绍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5054文章数 241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贵安新区:三年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