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951字 | 阅读需7分钟
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存续时间从1939年7月至1948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战场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它辗转于阜平、平山、唐县、张家口、束鹿(今辛集市)、正定,培养毕业生8000多人,成功创造了敌后艰苦办学的奇迹,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大批干部,对于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各条战线工作,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火中诞生
华北联合大学诞生在七七事变两周年之时,由当时延安的四所学校——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联合起来成立的一所学校,又由于要到华北开办,故取名“华北联合大学”。
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
华北联大成立后,成仿吾担任校长。成立之初,设四个部和文工团,陕北公学改编为社会科学部,江隆基兼任部长;鲁迅艺术学院改编为文艺部,沙可夫任部长;延安工人学校改编为工人部,朱改任部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改编为青年部,申力生兼任部长;文工团由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和鲁艺一部分同志组成,黄天任团长。
华北联大的创建是历史上的创举,因为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动荡的战争环境、敌人的后方、分散的村落、新式的大学教育等日益严峻的斗争形势和敌后办学的崭新局面。正如华北联大校歌中唱到的那样:“民族的儿女们,联合起来,到敌人后方开展国防教育,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往敌后,进行国防教育。
风餐露宿的华北联大师生
按照中央军委决定,华北联大同去敌后办学的抗日军政大学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罗瑞卿任司令员兼政委,成仿吾任副司令员。1939年7月12日,华北联大以第五纵队独立旅的番号,1500名教职工从延安出发。一路上,爬过无数高耸云霄的大山,渡过奔腾不息的黄河,冲过日军防备严密的重重封锁,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城南庄,开启敌后办学的艰苦而精彩的篇章。
在抗战中壮大
华北联合大学是为抗战服务,也随着抗战的发展而发展。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华北联大不仅坚持敌后办学,还得到壮大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教育兵团,一支铁的文化纵队。
华北联大校旗在晋察冀高高飘扬
为把华北联大办成晋察冀边区的最高学府,华北联大派出招生组到冀中、冀东、平西、北岳等各分区普遍招生。第一期学员主要是前身四校的学员,第二期招生将近千名学员。1940年7月,华北联大成立师范部。1940年10月,华北联大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将各部改为学院。社会科学部改为社会科学院,师范部改为教育学院,文艺部改为文艺学院,工人部改为工学院。社会科学院设法政、财政经济两个系;文艺学院设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教育学院设教育系;工学院设机械、采矿两个系。1941年2月,原属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抗战建国学院与社会科学院合并,改编为法政学院。晋察冀群众干部学校改编为华北联大群众工作部。
华北联大学员创作的街头画报
至1942年7月,华北联大已设有法政学院、文艺学院、教育学院和群众工作部、中学部。学员超过3千人,全校教职工和学员超过4千多人。
1942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政策,华北联大缩编只保留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教职学员坚持在艰苦环境中继续办学,保存革命力量,随时准备在形势好转时再行复校。1944年,教育学院增设一个政治班,专门接收占领区过来的青年学生。至1945年8月,教育学院教职学员达600人。
华北联大师生庆祝张家口解放
日军投降后,华北联大进入张家口后复校,恢复原来的文艺、法政、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文艺工作团。复校后校长仍是成仿吾,副校长为周扬。1946年6月,新成立外国语学院,下设俄文、英文两系。这一时期的教职工和学员,始终保持在一千余人。1946年,华北联大由张家口撤出,前往河北省中部平原办学。1947年延安平剧研究院并入联大。1948年8月,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
在战斗中学习
华北联合大学的成立和发展都是在敌后抗战时期,办学地点从晋察冀根据地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又从张家口到唐县的农村,最后的落脚点是正定县城。可以说,华北联大是在战争中、在农村里成长发展起来的。战时生活与农村条件是华北联大学习环境的两大特点。
在长期的教学和革命斗争中,华北联大形成“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革命校风。在艰苦的敌后办学岁月里,广大师生白天行军途中休息时就聚集隐蔽在树林里上课,练就出敌人“扫荡”我转移、放下背包就学习的战时本领。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是华北联大战时办学环境的真实写照。
战争年代的华北联大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室非常将就,天暖时,树下就是课堂,背包当作板凳,膝盖就是课桌。天冷时,借老乡两间闲房当作教室,搬来一排排片石或檩条当作座椅。教材是油印的,上课全靠记笔记。学习用纸经常是日军单面印刷的传单。缺乏课外书籍就自己抄写。即使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广大学员也倍加珍惜。
华北联大师生在上课
华北联大有许多天南海北、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经过战时生活的学习和训练,都像士兵一样有组织、有纪律、有勇气、有智谋,在战争中经受住了考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华北联大很多师生都参加游击队、武工队,深入日军据点进行宣传,甚至直接和日军进行斗争,牺牲的人数已经无法统计。
在实践中成长
华北联大是民主的学校,华北联大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华北联大不同于旧大学之处在于它是为现实服务,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学校。华北联大办学九年间,培养逾万名干部,他们始终与革命形势紧密联系,始终是中国革命的活跃力量。
华北联大贯穿学以致用的办学精神,培养出济济英才。抗战时期,文艺学院戏剧系的学生经常帮助村剧团一起搞创作、排演,音乐系的学生经常给各个群众团体教唱歌,文学系主办的街头诗周刊和美术系主办的街头画报,很受群众的喜爱。学校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下乡”和“入伍”。在大生产运动期间,每个学员都要过劳动关,种地、运粮、磨面、卷烟、纺纱、打毛衣、捻羊毛、背煤、修防洪堤,一样都不能少。广大学员在劳动中磨练了意志,从“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
1946年8月到1948年3月,华北联大教职员工怀着极大热情和新鲜感,参加改造社会、领导农民翻身的土地改革,在丰富生动的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广大联大师生和地方干部编为工作队,分小组到各个试点村,帮助群众搞土改。他们住在贫下中农家,亲身体验了“糠菜半年粮”的贫困境况,懂得了什么是剥削。联大教职员工共有1200余人参加了宣化、万全、涿鹿、束鹿、正定、井陉等11个县的土地改革,帮助贫雇农分到了土地。
在华北联大这座“革命的熔炉”锻炼成长起来的联大毕业生,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过硬,在校期间就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备吃苦、耐劳、英勇、坚定的优良作风。在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受到机关和群众的欢迎,成为建国以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佼佼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