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可燃冰”的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十多年前,可燃冰曾是国际公认的,未来有可能替代石油的另一种能源。
而中国占据先机,成为了“可燃冰”储备量最大的国家。
但如今,曾被寄予厚望的“可燃冰”,却很少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这是为何?“可燃冰”又到底是什么?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光明网】。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
这种气体,是天然气和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冰状晶体。
因为外形像冰,还能燃烧,才叫“可燃冰”。
它看起来很像普通的冰,但点燃时,却会燃烧。
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的科学家们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可燃冰。随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纷纷派出科考队,在自己的领土上寻找。
他们不仅在北极、南极等极地发现了可燃冰,还在深海的沉积物中找到了大量的可燃冰,然后储存起来。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可燃冰的探索计划。
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可燃冰的勘探和研究方面却一点都不落后。
短短三年,中国就在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进行了可燃冰试采,成功地从海底提取出了可燃冰。然而,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也很难。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深海沉积物中,水深动辄几百上千米,水压极高,温度还很低。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钻探作业,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可燃冰属于不稳定物质,一旦从海底取出,就会迅速分解。
可燃冰风险很大
燃烧时,不像煤炭和石油那样会释放出粉尘和硫化物等污染物。
虽然可燃冰被视为清洁能源,但它也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有部分甲烷气体泄漏到大气中。
同样重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来比较,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之多。
那么,如果可燃冰中储存的大量甲烷突然释放到大气中,会怎样?
可能会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系统失衡等。
这对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虽说如此,但全球可燃冰还是价值大于灾难。
可燃冰如何开采?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
一是深海的沉积物;二是陆地上的永久冻土区,比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
可燃冰中包含的碳元素,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碳储量的两倍还多,甚至可能超过了所有常规化石燃料的总和。
而可燃冰中蕴藏的甲烷资源量,更是全球天然气资源量的60倍之多。可是,开采可燃冰并非易事。
大规模开采海底的可燃冰,还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海底滑坡。
面对可燃冰开采的种种挑战,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不甘示弱,探索出了很多种技术。
而为了在国际上的排名,一些国家甚至制定了可燃冰开发的时间表,力争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可燃冰的规模化利用。
虽然可燃冰前景光明,但石油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还是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多管齐下
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从国外购买原油。
这些大量原油主要被运往了北京、山东、辽宁、黑龙江和浙江等省市。
在这些地方,原油被炼化企业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然后供应给工业生产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过,石油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除了加工成燃料,石油还是化工行业的重要原料。它可以被制成塑料、合成纤维、橡胶等各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电子、纺织等领域。
可以说,石油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业血液”。
为了确保石油进口渠道的稳定,中国加强了与中东、非洲、俄罗斯等传统产油国的合作。
而为了拓展新的油源,还是得从美洲、中亚等地区进口石油,好分散供应风险。
当最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国内的石油勘探开采和储备,这样才能提高自给率,也能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如今的国际石油进出口并不稳定。
为保险起见,中国将可燃冰列为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按照规划,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后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新的保障。
如果可燃冰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将极大缓解中国的能源压力,也将改变全球能源的供需格局。
未来可燃冰将成为各国争相开发的战略资源,可燃冰储量丰富的国家,将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因为能源,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结语
从石油到可燃冰,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终将找到更加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我国南海储存"可燃冰"800亿吨,是天然气的60倍,号称可代替石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