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是聂荣臻元帅的谷底之年。
先是进攻大同集宁战役不利,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重兵压境,不得不放弃刚刚夺取的张家口。抗战胜利后取得的胜利果实——主要是根据地,一夜之间丧失大部,冀中比较好的平原地区基本都丢了,根据地缩回太行山区。
主客观因素都有。
一、华北急需猛将
国民党军集结了43万大军在北平附近,再加上傅作义的数万精兵,晋察冀我军在力量上远远弱于敌人,失利情有可原。
但主要的问题似乎并不在此,晋察冀军区最大的问题在军事方面,作战指挥和调度出了问题。
聂帅是杰出的军政统帅,全面抗战八年晋察冀的辉煌胜利毋庸置疑。华北30多万大军是在他一手组建壮大的,华北诸将对他的尊敬和钦服也是不用多讲的。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聂帅在作战指挥上虽说也中规中矩,但在1946年内战之初严峻形势之下,相比彭林刘徐粟诸位,还是略有差距的。而且华北我军一大主要敌手傅作义,军事风格向来以奇诡善变闻名,我军之所短,正是敌人之所长,此消彼长,败绩实钟于此。
怎么办呢?
中央一度有让徐向前指挥华北的打算,但当时徐帅身体一直不好,而且刘邓大军南下后,晋冀鲁豫老部队也乏人统领,徐帅当年是129师副师长,与晋冀鲁豫部队有渊源,让他去那里似乎更合适。
那解决问题就只能内部挖潜了。
当时晋察冀军区也有能打之将,我们看看名单。
当时晋察冀四大纵队,司令员分别是一纵杨得志、二纵郭天民、三纵杨成武、四纵陈正湘。
二级军区司令中冀热辽司令程子华,三级军区热辽军区司令黄同学。
这六位的军事才能都非常强悍。
华北我军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由聂荣臻出任总帅,再挑一名最杰出的将军,统一负责作战指挥,帅、将配合,就像华东野战军陈粟配合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六人之中挑谁呢?
程子华和黄同学首先排除了,张家口失陷后,冀热辽被隔断在北平东面,与晋察冀处于互相隔绝的状态,聂荣臻向中央请示把冀热辽划归东北局管辖,后来程黄二将都加入东野序列。
剩下的四位呢?
郭天民也排除了。郭上将性情中人,因为晋察军区大复员以及张家口战役指挥上的问题,和军区领导人拍了桌子,闹的很不开心,后来又主动请求调离晋察冀,憋着一肚子气去找刘伯承了。当然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与聂帅也不存在个人恩怨,就是军事理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