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漫漫路迢迢,格局若高烦恼消。苏轼心怀天地广,好人相伴乐逍遥。”苏轼,这位北宋的传奇人物,犹如一颗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他的一生,朋友众多,跨越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然敌人亦不少,章惇、王安石等皆在其列。他半生飘零,屡遭贬谪,却能说出“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般豁达之语。在他心中,似能以慈悲宽恕一切,以理解包容所有,此乃其胸怀,更是其非凡格局的彰显。
先瞧瞧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故事。想当年,苏轼初入仕途,本是神宗皇帝眼中未来宰相的不二人选,本应仕途顺遂,却因才气过盛、名气太大,且带头反对新法,而陷入困境。王安石,彼时身为宰相,对苏轼极为忌惮,常于神宗面前进谗言。时而称苏轼能力欠佳,时而又言其讽刺圣上。久而久之,神宗亦对苏轼心生不满,甚至说出“苏轼非佳士”这般话语。王安石还曾指使下属诬陷苏轼“贩私”,虽调查无果,神宗却仍将苏轼贬出京城。后来的“乌台诗案”,更是苏轼一生的重大转折,虽沈括是具体执行者,但背后实则与神宗的态度密切相关。可以说,王安石在当时堪称苏轼的死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王安石卸任宰相,归隐南京后,苏轼却主动与之联系,前去拜访。我曾与一位历史学者探讨此事,他感慨道:“这便是苏轼的过人之处,能抛开过往恩怨,以全新视角看待曾经的对手。”苏轼与王安石同游南京,切磋诗文。王安石盛赞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亦回应:“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相视一笑,恩仇尽泯。若非因未购置到合适田宅,苏轼恐已与王安石毗邻而居,化敌为友。在朝堂之上,苏轼曾深陷变法等诸多纷争,眼中只有策论、变法、政绩、新旧党争。但黄州的山水让他领悟到,清风明月才是人生至珍。赤壁的遗迹亦使他明白,功名利禄皆如过眼云烟,不足挂齿。当一个人能以天地万物为标尺,其眼光自会通透豁达,人间纷扰便也显得微不足道。王安石亦因此从死敌变为可畅聊天地的老友。
庄子曾讲过蜗牛触角上两国争战的故事,触氏国与蛮氏国为了小小地盘争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可若它们知晓蜗牛之外的广阔世界,还会如此执着于那点争斗吗?宽容,实则是一种格局,一种见识,一种眼界。当将生命融入大地长天、远山沧海,自会拥有超凡境界。心中有美景,眼中便无是非。格局越大,所见天地越宽,是非恩怨亦会随之减少,故而能原谅敌人,和解过往,让恩怨消散,是非不辩。
再把目光投向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的经历。有个叫吴味道的人,因家境贫寒,进京赶考时村民为其凑了些布匹。为避沿途税收,他谎称是给苏轼运货,不巧被税官押到苏轼面前。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苏轼定是一脸温和地询问,得知缘由后,不仅未加怪罪,反而在布匹封皮上亲笔写下自己的名字与官衔,助其顺利送往京城。苏轼深知,生活不易,若非生计所迫,谁愿冒险?天下之人,本无绝对的善恶之分,多是身不由己。得饶人处且饶人,唯有真切体会过众生的苦难,方能减少苛责,增添理解。
彼时在朝,百官商讨漕运政策。漕运工人常于船舱夹带货物赚外快,许多士大夫认为其刁顽贪婪,欲颁布法令禁止。但苏轼却力排众议,他曾在地方为官,深知民生艰难,漕运工作辛苦异常,工人赚些小钱亦属情理之中。他并非觉得这些工人是坏人,而是将他们看作可怜之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世间诸事皆有因果,许多所谓“恶”的背后,往往有着难言之隐。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境遇与不易,如此,人生便能少些责难,多些慈悲。
最后说说苏轼与章惇的纠葛。章惇对苏轼可谓恨之入骨,行事极为狠辣。哲宗亲政后,苏轼被贬英州,章惇复起。他一到京城,便将苏轼贬往更远的惠州,还任命苏轼的死对头程之才为当地官员,妄图借刀杀人。未料程之才已释怀恩怨,与苏轼相处甚欢。章惇见苏轼在惠州怡然自得,心中不悦,又将其贬至海南,甚至将苏轼赶出官驿,使其流落街头,大有置其于死地之意。
但世事无常,哲宗驾崩后,新党失势,章惇亦遭贬谪。章惇之子致信苏轼,望其莫要打击报复。苏轼却言:“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他还为章惇写下避瘴药方。从神宗到高太后,再到哲宗、向太后,新旧两党交替执政,苏轼在这党争的漩涡中历经沉浮,早已看透。“势有所至,事乃必然。”无人能置身事外,皆会被卷入其中,迷失心智。章惇虽对苏轼赶尽杀绝,但苏轼亦非全然无辜。苏辙本对章惇评价颇高,然在党争中仍执意罢黜章惇。苏轼站队苏辙,借指责章惇对西夏用兵的战略失误来攻击他,而苏轼内心亦明白,那或许并非失误,只是在党争中唯一可做文章之处。正所谓枪响之后,无有赢家。党争之中,众人皆失理智,只论立场,不论对错,皆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模样。
苏轼深知自己亦非完美,故而不愿苛责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原谅章惇,亦是原谅党争中的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而见自己最为艰难,需深刻反省与莫大勇气。只有认清自身的懦弱、自私,承认自己亦有丑陋一面,才不会轻易指责、记恨他人。因为我们本都是凡人,皆会犯错。苏轼感慨造化弄人,若无党争,或许众人仍可为挚友。“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既已如此,不如向前看。
罗曼·罗兰曾说:“理解一切便宽容一切。”宽容并非纵容错误与软弱,而是一种自省与勇敢。因懂得,故慈悲。知晓人性的限度,便会减少苛责。看清自己,放过自己,理解他人,宽恕他人,努力包容接纳一切,此乃人生最佳修行。
亲爱的读者,苏轼的格局与处世之道,是否能给您带来些许启示呢?在您的生活中,又该如何修炼自己的格局,以更豁达宽容之心面对世间百态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