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海关总署官网近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23.04万亿元,增长6.7%;进口16.75万亿元,增长2.4%。这是在中国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3年出口占全球14.2%高位上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具有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供链中的地位持续增强。这一外贸“成绩单”的公布,再次显示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当前,全球贸易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上周发布的《全球贸易最新动态》预计,2024年全球贸易额将达到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率达到3.3%,表明全球贸易面对诸多挑战依然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此同时,发展中经济体也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特别是传统行业如能源、金属等承受下行压力。而贸易摩擦扩大的风险和持续的地缘政治挑战,也给全球贸易的前景带来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更能看出中国外贸“成绩单”的来之不易。从结构看,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8.4%,其中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0.3%,高于出口整体增长水平。在“新三样”继续引领外贸发展的同时,集装箱出口增长108.7%、船舶出口增长65.3%,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从布局看,前11个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6%,对东盟贸易增长8.6%,中国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特别是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合作不断深化。从模式看,跨境电商出口动能强劲,前三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11.5%,“小单快反”模式让服装衣帽等传统劳动力密集产品出口重现生命力,数字化贸易手段大幅降低了企业贸易成本、提升了企业的贸易效率。此外,国产电动三轮车、户外用品等成为新“爆款”,特色农产品正加速进军国际市场,一批“小而美”产品火速在海外“出圈”,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新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贸还呈现向“绿”向“智”更向“新”的特点。在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下,中国不仅能够高效、低成本地满足全球多元化需求,更通过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这种技术驱动的升级,让中国制造把“廉价”的标签远远甩在身后,成就了品质与价格的结合,大大提升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中国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与灵活调整,不断适应复杂的国际局势,将“成本优势”升华为“体系优势”,使中国成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力量。
今年以来进出口数据的总体增长还表明,中国不仅在向世界贡献“中国制造”,同时也打开大门,为世界各国提供大市场和新机遇。从卢旺达蜂蜜、乌干达野生水产品到乍得花生和芝麻,越来越多非洲农产品来到中国。随着12月起我国给予所有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正式生效,随着“从钱凯到上海”中拉陆海新通道的正式启动,中国的“开门”“修路”“挂钩”,让其他国家通过贸易这一桥梁分享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全球供应链如同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个节点彼此依存、协同演化。中国在这一系统中并非单一的参与者,而是链接和赋能整个系统的关键节点。这几年,中国通过自身的韧性和创新能力,将逆全球化的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力,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构建起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和伙伴关系。从生产资料的供应到消费品的市场,中国提供的不只是有形的商品,更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而中国遍布全球的贸易“朋友圈”,在合作共赢的驱动下日益稳固,持续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和成长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