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河美景 记者 李长江 摄
无定河湿地生态秀美,气候湿润,为朱鹮繁育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障。记者 李长江 摄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即将进入隆冬时节,记者一行乘坐“复兴号”动车,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行进,经渭南、延安,历时4个多小时到达塞上名城榆林。满怀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开启了对古诗词里描写榆林无定河诗句的探访——
一首千古流传的诗
11月28日,寒意料峭。记者一行走进榆林学院。当天,榆林市气温-8℃,天空湛蓝高远,沁园湖里结着厚厚的冰,冷风飕飕地往脖子里钻,让身居关中的记者感觉冷得“局劲(陕北方言,带劲的意思)”。
进入榆林学院副教授樊文军办公室,立刻感觉像是换了天地,室内温暖如春。“国庆节一过,我们榆林就供上暖气了。”樊文军说话带有陕北汉子的热情、爽快。
他说,与榆林无定河有关的古诗词莫过于《陇西行四首·其二》。樊文军在带有榆林本地方言的普通话讲述中,把记者带到了距今一千多年前狼烟四起的边塞大漠——
“大约在公元850年,唐朝的一位不知名的诗人,因一次陇西之行,写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诗,从此这位不知名的诗人留名诗史,他便是福建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人陈陶。”
“陈陶处于中晚唐时期,因屡试不第,后恣游名山,唐末隐居南昌西山。陈陶诗风平淡超脱,意境诡异,或生动流转,曲折深婉。”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国事式微,战火频仍,边境不断遭受侵犯和骚扰,此时,陈陶正游学于长安。”
“有多少开赴边塞的战士战死沙场,成为无定河边白骨,而家乡妻子却毫不知死讯,仍然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倾诉衷肠——《陇西行四首·其二》所叙述的正是发生在无定河边的一个故事,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将边塞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的深远影响写得力透纸背,寄托了陈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一条慈爱的母亲河
诗中的无定河正是陕北的母亲河,源出陕北白于山北侧,穿长城折向东南流经榆林横山、榆阳、米脂、绥德等区县,于清涧县河口入黄河,全长491千米,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六无定河条:“一名奢延水,又名银水,《舆地广记》唐立银州东北有无定河,即訚水也。后人因溃沙急流,深浅不定,故更今名。”
对于无定河的历史,樊文军娓娓道来:“无定河流经区域地处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交汇带,从先秦、秦、汉到唐、宋、明,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区域。当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来到无定河畔,被眼前水草丰茂景象深深打动,发出‘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的赞叹。”
无定河积淀着厚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摇篮的黄土文化和多民族的边塞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多民族的融合地。数千年来,无定河畔留下了数十个少数民族跋涉的足迹。
这条慈爱的母亲河,孕育出无数的仁人志士,推动着历史的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陕北为根据地开展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理想、为人民解放,书写了一首悲壮雄浑的史诗。
从樊文军的讲解中,记者感受到他对这条母亲河深厚的情感。
一条水清景美的生态河
“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曾让无定河扬名中外,我们在对它进行治理时,在能否充分挖掘它的历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上,最好也让公众参与进来。”陕西省政协委员陈若星早在多年前政协提案中提到,应充分利用无定河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挖掘旅游资源,让旅游带动生态治理。
近年来,榆林不断加大对无定河的治理力度,榆林市起草了《榆林市无定河全线综合整治规划》。《规划》以“安全、生态、景观、文化、产业”为5条主线,着力打造“一河两岸筑安澜,三带四区兴产业,六城九域美景观,生态文化写山川”总体格局,涉及5大类400项工程。
“现在的无定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只见白鹭不见羊’,我们每年要进行4次鱼饵、虾饵的投放,大天鹅栖息数量已经增长了5000只左右。”无定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横山管理站站长刘玉斌说。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明清时期,榆林有朱鹮分布记录,进入20世纪,陕北黄土高原再未发现朱鹮活动踪迹,2023年在横山区无定河畔一次性引进20只朱鹮。
“朱鹮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横山区无定河流域生态秀美、气候湿润,飞鸟翔集、稻鱼共生,被誉为‘塞北江南’。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50多个品种、13万只鸟类分布在无定河沿岸。”横山区林业局局长张玉说。
一条惠泽两岸的致富河
记者从榆林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无定河流域涉及榆林市的10个县区(全市共12县区),涵盖全市46.6%的土地,养育着59%的人口,聚集着42%的生产总值和80%的粮食产量,是城镇集中区、人口聚集地、产业基地、供水水源、生态平衡基本面、核心景观区和文化娱乐休闲地。
冬天,站在横山区波罗古堡的城墙上,无定河在落日的映衬下缓缓流淌,一块块金黄色的稻田诉说着丰收后的喜悦,明长城与无定河相偎,高山、峡谷、片片荒漠入画;草甸、河川、层层梯田点缀,构成了无定河畔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无定河流域,古遗址、古城堡、古庙等建筑,大大小小有100多处;大夏统万城、李自成行宫、姜氏庄园、响水堡、李继迁寨等数不胜数的古迹,都极富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历史遗迹。
近年来,榆林各级政府积极打造文旅产业,让无定河畔的古遗迹“活”起来,让无定河畔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横山区响水镇,因母亲河无定河流经此地,孕育出肥沃的土地和碧绿的稻田,为稻蟹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响水镇驼燕沟村的养殖户们一马当先,在稻蟹养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并从中受益匪浅。
乔建兵,2016年便投身稻蟹养殖,是这里最早的一批养殖户。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如今的3000亩,家庭收入也由最初的十几万跃升至现在的30多万。今年用工800人次,支付工资20余万元,工人全部为响水当地人,切实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张如升,2018年开始养殖,从最初的1000亩拓展到现在的3000亩,家庭收入从十几万增长到30多万。今年用工700人次,支付工资20余万元,为响水当地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这些养殖户们以勤劳和智慧,在无定河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稻蟹养殖的致富传奇,不只富了自己,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发展致富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记者站在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上,放眼四周被树木草地覆盖的广袤土地,惊讶于这还是那战马嘶嘶、猎猎旗动的大漠边塞吗?
眼前之景,让人不禁感叹:“李白杜甫今若在,当惊世界殊!” (记者 李长江)
故知无定河边柳 得共中原雪絮春
巍峨的波罗古堡城墙 边瑞 摄
无名氏《杂诗》中写到:“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那晚荒寒的无定河流域吹起的角声,凄厉哀怨。诗中写出了将士们流落在此间的悲凉哀伤。归路千余里,以致一夕秋风白发生,诗人用夸张手法,不直言思乡和愁情,却把思乡的愁情显示得更为浓重。
苏轼在《闻捷》中有“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无定河边柳”同于“中原雪絮春”,意在庆祝大捷。
宋代诗人李复在《督运宿明堂川》写到:“密雪拥渡无定河,河带血流侵人骨。帐中令下星骑来,半夜促行更仓猝。”诗中描绘了一场冬日军队渡河的紧迫景象,“密雪拥渡无定河”通过对雪幕覆盖下的河流的描绘,强调了严寒及天气条件对军队行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无定河”的名称也暗示了一种无法预测的危险和困境。诗歌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事行动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无定河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一条重要水源,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历史上,无定河流域曾是军事重地,此外无定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丰富,孕育了如陕北民歌、剪纸等艺术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记者 李长江)
来源:西安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