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也为在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承载着引领社会进步、推动文明繁荣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实现需坚守马克思主义之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石的指导地位,是确保学科方向正确、成果丰硕的基石。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和专题研究班,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把握和深刻领悟。同时,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长效机制,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支持学者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此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普及工作,通过编写高质量教材、开设公共课程等方式,提高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要充分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的优势,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建设,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同时,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出版高质量著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推动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理论创新研究,而且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变迁和社会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发展。为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还应重视其普及和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物和宣传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打破学科壁垒界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承载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体现。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的背景下,我们更需立足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均衡发展,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在学科建设中,要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精髓要义,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为此,应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为打破学科壁垒,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编写跨学科教材、组织跨学科研究项目和团队,以及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质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全面均衡地推动各学科的发展。要确保基础学科稳扎稳打,为整个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学科要凸显其优势地位,成为引领者;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壁垒,推动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冷门学科亦不可偏废,要保持其传承与发展,确保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同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相辅相成,通过加强两者的结合,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融通古今学术资源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复杂化的背景下,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眼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必须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积极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注重学术成果的原创性与创新性,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人类智慧的重要使命。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过程中,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为此,应深入挖掘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学术发展的最大增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积极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借鉴先进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益滋养。
学术评价体系是衡量学术成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推动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关键作用。这一体系必须科学、公正、合理,尤其要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原创性和创新性。为达成这一目标,可通过设立明确的学术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不断加强学术评审和监管力度,以确保评价标准的严格执行,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不断关注民生问题,强化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此外,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共同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学术体系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变局中把准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提升中国学术思想的引导力和国际话语权,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探索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让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响亮、更加有力。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之中,动荡与变革交织,我们迫切需要探寻“世界怎么了”的答案,更需要指明“人类向何处去”的方向。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的重要使命。要坚持整体性、全局性视角,在变局中把准方向,为全球治理和人类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以解答时代提出的命题。
面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紧密与时代同行,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