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28 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筹备首次北伐之际,于军议当中,魏延将军大胆进献一惊人策略:亲率五千精锐,冒险穿越地势险要的子午谷,径取长安。此即后世闻名遐迩且争议不休的“子午谷奇谋”。有人盛赞其为扭转乾坤之险招,一旦功成,关中可定;亦有人诟病此计太过激进莽撞,仿若飞蛾扑火、自蹈死路。悠悠千载已逝,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毛主席仅以五字评定。那么,这一计划究竟是超凡脱俗的天才构想,还是脱离实际、痴心妄想的鲁莽之举?且待深入探究剖析。
一、战略背景
建兴六年,诸葛亮于南郑召集军事会议,共商北伐战略大计。彼时蜀汉于天府之国潜心经营,已历多年休养生息。自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总理朝政,精心整顿内务,恩威并施安抚南蛮,成功为北伐累积起数量可观的军需物资。
恰逢魏国新君曹叡初登大位,朝廷上下皆专注于政务交接事宜,局势未稳。诸葛亮敏锐洞察,认定此乃出兵绝佳契机。而在蜀汉军队之中,魏延当属最早追从刘备的资深将领。其在汉中之战中表现卓越,功勋卓著,深受刘备赏识与倚重,被委以护军将军重任。
在这次军议上,魏延提出了出其不意的战略。他建议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而诸葛亮则率主力军队从斜谷出击,牵制魏军主力。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才能平庸,一旦遭遇奇袭必然措手不及。
这个计划的提出,立即在军议中引发了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此计若成,可一举夺取关中,为统一中原奠定基础。反对者则指出,子午谷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若遭遇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有趣的是,此时的蜀汉军中还有一位重要将领姜维,他曾是魏国将领,对关中地形了如指掌。据《姜维别传》记载,姜维当时也参与了这场军议,并从地形和军事角度对子午谷通道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讨论中,有将领提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但诸葛亮指出,当年韩信是在秦军主力南下之际行此计,而今魏军主力正盘踞关中,情况大不相同。
最终,诸葛亮否决了这个计划。他决定采取较为稳妥的战略:派遣赵云、邓芝率军出斜谷,佯攻关中,而自己则率主力军队从陇西进军,争取先取凉州。这个决定的背后,体现了诸葛亮"稳扎稳打"的用兵思想。
事实证明,这次北伐的战略选择确实影响深远。虽然后来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功亏一篑,但蜀汉确实在凉州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天水、南安等三郡望风而降,为后续北伐打下了基础。
而魏延提出的这个计划,虽然当时未被采纳,却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研究军事战略的重要案例。
二、子午谷之险
子午谷,这条贯穿秦岭山脉的古道,从来都不是一条寻常的通路。此谷位于古长安城西南方向,全程蜿蜒曲折,绵延近百里。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就算轻装简从也需要七八天才能通过。
在三国时期,这条山道早已荒废多年。据《益州记》记载,子午谷内沟壑纵横,悬崖峭壁,一侧是陡峭的绝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道路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
公元225年,一位叫做李当的汉中商人曾带领商队穿越子午谷。他在给当地太守的信中提到,商队在谷中遇到了山洪,损失了大半货物,幸存者也都身负重伤。这个教训让当地官府下令禁止商旅经由此道。
子午谷的险要不仅在于其地形,更在于其特殊的气候。秦岭山脉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南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坡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差异导致子午谷内常年云雾缭绕,时常发生山洪暴发。
当地的老猎人曾经给出过一个说法:就算是最熟悉山路的向导,也不敢保证能在三天内找到一条安全的通路。因为每逢大雨过后,山路就会发生变化,有些路段甚至会完全消失。
更让人担忧的是野兽的威胁。根据《三辅黄图》记载,子午谷内栖息着大量猛兽。一支商队在谷中遭遇猛虎袭击,损失惨重。这也是后来商旅宁愿绕远路,也不愿意走这条捷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