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网络
你们的家乡有“古镇”吗?
不知道各位老铁有没有发现,最近这几年,那人造古镇是越来越多了。
它们多数都是以古代场景为主题,什么“江南”风格“桃花源”风格都能够成为其宣传点。
取材网络
而在我们满怀期待的打算去好好游玩一番后,却发现这些人造古镇基本都是一个基调,逛完下来根本没啥记忆点。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横空出世的人造古镇流量越来越低,甚至有很大一批已经开始接连倒闭荒废。
更有甚者在还未建成时就宣布“死亡”,仅仅留下个“烂尾楼”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问题也来了,明明是花费数十亿打造,为何这些人造古镇却难以俘获人心?
取材网络
古镇困境
无法否认,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古镇正走向衰败,甚至沦为“鬼城”,热闹是它们的过去,冷清则是它们的现在。
这种繁荣与衰败的背后,在古镇旅游市场中愈发普遍,只有少数热门古镇人满为患,更多的还是门庭冷落,苦苦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
据统计,全国已开发或在建的古镇数量超过2800个,而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有许多已经默默地被贴上了“死亡”标签,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取材网络
这些失败的案例,如同一个个警示牌,提醒着我们古镇开发并非稳赚不赔的生意。
像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借着电视剧的东风,一度吸引了大批游客,地方政府也为此豪掷3.5亿元,希望将其打造成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可好景不长,开业不到一年,人气便急剧下滑,最终在五年后被荒废,只留下了一片残垣断壁,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白鹿原民俗村封闭
类似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济南宋风古城,投资高达40亿元,历时五年却连主体工程都未能完工,如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仿佛从未有人踏足过这片土地。
即使是已经投入运营的古镇,也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比如张家界大庸古城,2023年的收入仅有500多万元,却亏损了高达2.49亿元,甚至连停车场收费都成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取材网络
再来看常德桃花源古镇,曾寄托着开发商“财富收割机”的梦想,投资50亿元打造集餐饮、住宿、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古镇。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从2017年开始,其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终沦为一座杂草丛生的“空城”。
取材网络
益阳江南古城则更为悲惨,在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基础的情况下,硬生生造出一座仿古建筑群,投资10亿元,却因资金链断裂而未完工就已烂尾。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古镇走向衰败?巨额的沉没成本无疑是压垮它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取材网络
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建设费用,每年都产生巨额的折旧,即使没有游客,亏损也在持续增加,而且其日常运营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保安、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费用,加上沉重的贷款利息,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债务危机。
取材网络
除了经济压力,缺乏持续的吸引力也是导致古镇衰败的重要原因,一些古镇在开业初期凭借宣传吸引了大量游客,但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文化活动和创新,很快便失去了吸引力。
投资者在古镇热潮时,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可因为市场平衡与自身的“千篇一律”导致古镇行业迅速衰退。
取材网络
古镇热潮兴衰
古镇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政策红利和资本逐利息息相关,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初,中国经济腾飞,各地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更是将“文化+旅游”视为发展的金钥匙。
古镇,这种自带“历史感”和“文化牌”的项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门选择。
嗅到商机的商业资本也迅速涌入,乌镇和丽江古城的成功,仿佛为他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似乎只要复制这种模式,就能轻松赚得盆满钵满。
丽江古城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古镇复制”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即使是没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也开始人工“造”古镇,试图分一杯羹。
而这些复制出来的“伪古镇”,往往只是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
取材网络
他们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搭建起仿古建筑,编造一些所谓的“历史传说”,再配上几句充满古风韵味的文案,就摇身一变成为宣传中的“千年古镇”。
当游客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却发现满街都是千篇一律的麻花铺子、工艺品摊位,毫无特色可言,难免感到失望,甚至觉得自己“被坑了”。
这种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注定了古镇难以长久繁荣,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来得快,去得也快。”
取材网络
真正能够打动游客的,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
那些开放商错误的认为“有了青砖小瓦,就有了文化”,却忽视了没有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情感共鸣,游客是不会心甘情愿地为此买单的。
并且古镇开发是一个需要长期运营的项目,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许多地方的运营团队缺乏经验,在活动策划、节庆推广、商业管理等方面都缺乏专业性,导致古镇后期缺乏人气,最终走向衰败。
如今,这股古镇热潮正在快速冷却,看似突然,实则是必然,古镇本身是一个好生意,但它从来都不应该依靠“复制粘贴”来做。
取材网络
如何焕发“第二春”
面对大批古镇陷入困境的现状,很多人不禁要问,这些冷清的古镇,还有救吗?一些人认为,与其让它们继续荒废下去,不如干脆拆掉,重新开发其他项目。
可这种“一拆了之”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拆除的成本高昂,且浪费了已有的资源。
以事实来讲,这些古镇并非“病入膏肓”,它们只是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焕发新生。
取材网络
盘活一座古镇,首先要“对症下药”,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游客难以到达?还是商业气息过重,文化内涵不足,无法吸引游客的兴趣?
而且要给游客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如今的游客早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他们渴望的是独特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
一座古镇能否吸引游客,关键在于它能否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令人心动的记忆点,那些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和商业街,早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取材网络
相反,如果一个古镇能够围绕自身的特色,打造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故事,就能引起游客的共鸣,让他们流连忘返。
一个技艺精湛的老手艺人,一道地道的本地特色菜,甚至一棵古老的树,只要故事足够精彩,都能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像河南洛阳的洛邑古城就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另辟蹊径,以“汉服+旅游”为主题,打造沉浸式穿越体验,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取材网络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晋城的司徒小镇,里面不仅有大量传统表演,还有那远近闻名的震撼打铁花,古镇要想火,自身特点不能少。
如今,旅游的意义早已不再局限于“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那些收入惨淡的古镇可以开设传统手工艺的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将“看”的旅游升级为“玩”的旅游,让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吸引游客。
打铁花
此外,许多古镇的商铺经营模式也存在问题,高昂的租金和低下的回报,迫使商家不得不售卖千篇一律的商品,像麻花、臭豆腐等哪里没有?这对于游客来说毫无吸引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古镇可以灵活调整商铺租金,尤其要鼓励新兴创意品牌和本地特色商家入驻。
取材网络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古镇的营销推广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大网络宣传,主动去吸引游客,而并非被动等待游客光顾自己。
人造古镇的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并非没有希望,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分析问题,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让这些古镇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取材网络
参考信源
观察者网2024-12-10 19:39——“空城”、烂尾,“批量生产”的古城古镇宿命难测
封面新闻2024-11-17 21:22——投资超20亿元、日均游客不足20人,巨资投入的古城为何成了“全国古镇连锁”
光明网2024-12-10 20:43——“查重率”越来越高?古城古镇热中也需“冷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