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治理与保护,如今的旬阳青山叠翠、碧水环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资料图)
陕西省旬阳市双河镇,西岔河、潘家河交汇而过,再经蜀河口注入汉江,一路“北上”润泽京津。在双河镇高坪社区,有一支女子义务护河队,她们常年活跃在双河岸边,自发守护着一泓清水,不仅换来了水更清、岸更绿,更在当地掀起了全民爱水护河的热潮。
“常常河边转,勤把垃圾捡。确保河水净,清水送京津。”这是高坪社区女子义务护河队老队长朱先萍自编的顺口溜,也是这支民间护河队的“队歌”。这些年,每次巡河护河,队员们沿着河道捡拾垃圾时,总会唱起这首歌。
双河绕村而过,静静流淌。11月28日一大早,朱先萍和队友们穿上红马甲,一手拿着长夹子,一手提着编织袋,像往常一样走在河道上。一阵风吹来,河面泛起碧绿的波纹。四周青山连绵、草木苍翠,与婉转悠扬的“护河之歌”遥相呼应。
九个人
最近天冷了,来河边遛弯的人也少了。尽管河道里里外外都很干净,但队员们却巡查得特别仔细,连石头缝都不放过。
“眼睛不能光盯着河道,还要看水面有没有漂浮物,一旦发现就要立即打捞。”朱先萍一边巡河,一边叮嘱大伙儿。
作为双河镇女子义务护河队发起人,朱先萍和她的队友们在这条河道上已经走了8个年头。
朱先萍曾是高坪社区妇女主任。农闲时,她经常会到河边转一转,看到散落在岸边的垃圾就会随手捡起来。那时,村民们环保意识不强,时常能在河道里看到垃圾。朱先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
2017年3月8日,在社区妇女联谊会上,朱先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妇女们召集起来,组建一支女子义务护河队。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都变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愣是没人响应。
就在朱先萍准备“再动员”时,和她要好的8个姐妹站了出来。就这样,一个由9个人组成的女子义务护河队“出炉”了。座谈会一结束,姐妹九人拎起蛇皮袋、火钳子,拉上架子车就往河边走去。
这是大伙第一次集体巡河护河。朱先萍到现在都记得,那天,她们沿着管护的6.5公里河岸线一路巡查、清理,从上午忙到太阳落下山,捡拾的垃圾、杂物装了整整6架子车。
“咱这儿的水穿过大山、流到大河,哗啦啦一路去北京,有大用哩!”朱先萍说,刚开始,姐妹们没少听风凉话,大伙虽然心里委屈,但都攒着劲,非要干出个名堂来。
这些年,除了每个月的1日和15日雷打不动地巡河护河,一有时间,队员们要么到河边捡拾垃圾杂物,要么走村串巷宣传环保理念,成了双河边上的义务清洁工和环保宣传员。到了汛期或旅游季,巡河频率加大了,她们隔三差五还要沿着管护河段走上一圈。
“巡河就要有个巡河的样儿。”在朱先萍心里,这个“样儿”就是把脚印留在河畔的角角落落。让她没想到的是,9个人的坚持,不仅换来了河水更清、景色更美,也感召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从老队长朱先萍手里接过这面护河旗,丁晓芬(前排左)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股劲
提起义务护河,队员们总开玩笑,说这是份“兼职”。但当说到清理河道垃圾杂物,她们却一个比一个认真。
高坪社区村民丁晓芬是女子义务护河队的第一批队员。这几年,她跟着大伙没少往河道跑,家里买的三轮车,也成了垃圾上岸的“中转车”。
“河水从咱家门前过,咱们就有义务护好它,这是大伙都认的理儿。”丁晓芬从小就生活在双河边,在她眼里,河道就像自家院坝一样,捡拾垃圾、保护环境,都是应该做的事。
护河巡河是个苦差事,风里来雨里去不说,夏天河边杂草长得旺,随时要提防有蛇出没。到了冬天,遍地碎石的河道更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脚下打滑。尽管辛苦,但凭着“护好家门前的河”这股劲,队员们硬是坚持了下来。
“多清理一下,‘院坝’就更干净一点;多捞一天,河面就更清一些。”让丁晓芬高兴的是,义务护河没几年,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人都成了护河队中的一员。慢慢地,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齐上阵,加上当地政府统筹管理,基层河湖长、生态保护志愿者也陆续加入,这支队伍越来越大,全民护水氛围越来越浓。
如今,高坪社区女子义务护河已从最初的9人发展至120人。在他们的带动下,旬阳市组建了44支民间义务护河队,人数达4000多人。
从9个人到一群人,从河边捡拾垃圾杂物,到宣传生态保护政策,一支支义务护河队奔走在河流最前线,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前两天,高坪社区女子义务护河队党支部成立了,59岁的朱先萍也把这份扛了8个年头的队长责任交到了新任队长丁晓芬的手上。
那天的阳光很好,河水穿过青山缓缓东流。在河边,丁晓芬扛着红艳艳的队旗,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巡河护河是值得一辈子做的事。”在丁晓芬看来,只要大伙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这片家门口的“院坝”就会更干净,送入北京的水也会更清澈。
义务护河队的队员在双河边捡拾垃圾。
播新种
让群众成为守水护水的“主角”,水环境治理才能长治久清。在旬阳,“人水和谐”的共识已在青山绿水间深深扎了下根。
随着治水护水蔚然成风,大小河湖边总能看到一个个身穿红色马甲的身影。他们是民间义务护河志愿者,就像河湖生态卫士一样,常年行走在水边河畔,不仅编织着细密的“守护网”,也把“绿色河湖”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里。
“家门前的水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现在还要送到北京,我们得守好它,一刻也闲不得嘞!” 旬阳市吕河镇冬青村村民董清河每天傍晚都会开着三轮车到吕河边散心。这几年,河水越来越清,景色越来越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董清河就当起了义务护河员。
有一次,一群游客露营后,垃圾没收拾干净就走了。董清河骑上三轮车一口气追到半山腰,愣是把人追了回来。“谁破坏河道环境,我就跟谁较真。”董清河说。
一边是民间义务护河队的守护,一边需要建立长效的河湖生态保护机制。
旬阳水资源丰富,全市168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形成密集的水网。在这里,汉江穿境而过,全长83公里。作为汉江过境最长的县域,旬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面积最大、保护责任最重的地区之一。
这几年,旬阳市纵深推进河湖长制,确保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专人管、管得好。同时,积极探索“河长制+志愿者”“党支部+志愿者”共治共享新模式,整合资源、统筹推进,让民间力量更专业,让“全民护河”更有成效。
如今,在旬河的大小河流沿线,一张全方位、全地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网越织越密,换来的是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湾湾清水绿意盈盈……
“全民动员,共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站在河边,旬阳市水利局局长王明柱感慨不已,“治理得好,这份清澈才是送入京津的水该有的样子。”
这两年,旬阳成立了守护汉江志愿者协会,把民间力量整合起来,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护河“朋友圈”。同时,利用旬阳中学水文化馆,大力普及节水爱水护水知识,让“护河”责任后继有人。(记者 黄敏 赖雅芬)来源:陕西农村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