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从“急需保护”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黎锦做对了什么?

0
分享至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

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织造精巧的黎锦。

李天平 摄

  听到这一消息,家住海南省五指山市的90后姑娘谭朝艳很激动。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以此制成的纺织品统称为“黎锦”。在外婆、母亲的影响下,谭朝艳从小学习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有时,她会听到母亲和外婆的叹息:“现在织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大学毕业后,打心底喜欢黎锦的谭朝艳一度陷入纠结。2015年,谭朝艳打定主意,返回家乡成立工作室,一门心思传承黎锦。

  名为工作室,不过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一架织机、一台缝纫机,谭朝艳和母亲两人。起步虽然艰难,但令谭朝艳没想到的是,变化很快就来了。随着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黎锦技艺传习馆、培训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织锦、找销路、谈合作,“忙着忙着,发现喜爱织锦的人变多了,还有村民想要加入我们。”2019年,谭朝艳成立了一家黎锦文化公司,去年公司销售额超过70万元。

  “业绩亮眼,除了黎锦保护成效显著,还有另一个原因。”谭朝艳卖了个关子。谭朝艳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在今年巴黎时装周系列活动中,模特们身着黎锦元素服饰上T台走秀。


模特在法国巴黎时装周上展示黎锦元素服装。

  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为推动黎锦时尚化、国际化,去年8月,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合作开办了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在海南省选拔30名黎锦技艺人才,免费培训两年4个学期。谭朝艳就是其中之一。

  “皮革与黎锦,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图案大小不一,也有别样美感”……课堂上,国外知名设计师带来新理念,给了谭朝艳启发,身边的一草一木都成了她的灵感来源。“一次课后作业,我用草珠做成配饰,织成了一条腰封,放在店里没多久,就被游客挑中了。”谭朝艳说。

  今年9月初,得知有机会参与巴黎时装周活动的服饰设计,谭朝艳既紧张又兴奋。“设计师给出了设计图后,我们要在意匠纸上进行填格、核对,之后再将意匠纸分发给当地织娘。”谭朝艳介绍,短短半个月,学员们提供了10种图案、近30份面料。最终,她们参与设计的黎锦元素服饰在巴黎秀场大放异彩。

  “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不仅能让更多人认识黎锦、了解黎族文化,同时也会让非遗传承人吸收借鉴新的设计理念,在作品中加入时尚元素,让黎锦技艺与时俱进。”五指山市文化馆副馆长王宇钊介绍。去年起,五指山市先后派出4批69人次非遗人才,赴意大利米兰时装周进行非遗服饰及技艺展示,参加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旅游文化宣传推广等活动。

  登上国际舞台,给黎锦带来了市场效益。巴黎时装周活动结束后,谭朝艳很快收到了省外公司的合作邀请,计划生产1500片黎锦。“最近一直在赶订单,希望黎锦被更多人看见、喜爱。”谭朝艳说。


融入黎锦元素的实景演出现场。

五指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业‘活化石’。”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6个市县建成5个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16个传承村,传承人发展至2万多人,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技艺实践课,同时海南省正在制定《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5—2029年)》,推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急需保护”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

转名录,意味着什么

郑海鸥

12月5日,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转名录,意味着什么?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框架下设立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优秀保护实践名册等3个非遗名录、名册。

  《公约》设立3个名录、名册的目的各有侧重。急需保护名录,旨在鼓励采取适合的保护措施提升急需保护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代表作名录,旨在提升非遗的可见度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对话、体现文化多样性;优秀保护实践名册,旨在推广体现《公约》原则和目标的保护计划、项目和活动。“急需保护名录上的非遗项目,侧重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面临消亡危机,保护的迫切性更加突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罗微表示。

  《公约》要求缔约国申报的非遗项目须符合所申报名录的宗旨,缔约国可以申请将非遗项目从一个名录转入另一个名录。自2009年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非遗项目,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转名录,意味着该非遗项目经过保护、发展而壮大,存续力不断增强,不再濒临灭绝。这既体现了我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更是国际上对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方式的认可。

  “我国通过实施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方式,将政府、专家和传承人的作用凝聚成合力,改善了非遗项目的存续状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特色与优势。”罗微说。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2 第13版

人民日报记者 曹文轩

毛亚晶参与采写

版面责编:智春丽、陈圆圆、陈世涵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平台
12267文章数 255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