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年入100万的英语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在比国内落后20年的地方生活呢?”
中产返贫,深圳从不缺这样的例子。
在这条拥挤的道路上,阶层滑落的姿势千姿百态,重启之路也大相径庭。有人负债累累想要二次创业,再次腾飞;有人身兼多职,跑起网约车和外卖;也有人败走深圳,卖掉房产回老家……
而在博主@Anson安森森 采访的人物里,我看到了另外的生活样本,主人公选择的是另一条更小众的路径。
图源:unsplash
安徽人Andy,原来在深圳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
做培训近八九年,最高峰的时候有过110多个学生,年入近百万。
那个时候赚钱很容易,Andy一度沉迷于各类知识付费的课程,光是买课程就花了不下二十万。
看完便雄心勃勃,觉得三百六十行都能做状元。
但到了2022年,他创业失败了。
在关掉培训机构后他给学生退费20多万,灰溜溜离开了深圳。他说,“看不到希望,不知道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离开之前,他和女朋友在深圳天台烧烤吃了一顿,Andy说:
“给我两年时间,重新杀回深圳。”
而如今,身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Andy,直言“就算现在给他一套房”,也不愿意回来了。带着不到20万的存款,Andy举家搬到巴厘岛,现在他在当地当导游,小孩也在那读书。
为什么曾经年入百万的Andy,会选择在比国内落后二十年的地方生活呢?
一个是在深圳上海待久了觉得很累很卷,想出去外面走走,找到一个新状态;
一个是Andy看中了巴厘岛一个以绿色环保生态为教学理念的国际学校。
这个学校初中以内是没有分数评价体系的,重在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生活、社会,解决真实的问题,他希望家里的孩子去了也会更快乐。
其实刚去巴厘岛的前半年,Andy是处于一个无业游民的状态。
尽管很迷茫,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不同的人聊天,后来他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做导游和小孩子的夏令营。
他发现在巴厘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赚钱不仅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一个互相加持的关系。
现在Andy一家在巴厘岛已经生活一年多了,尽管那边的商业不发达,赚得比以前少很多,但Andy却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他每天六点半起床,泡茶看书,接送孩子上学,工作上也是劳逸结合。
在巴厘岛,Andy的物欲降低了很多。
以前在深圳上海的时候,每天早上门口都堆满快递包裹,几十个包包几十双鞋子,而现在他的生活里,基本一双拖鞋就足够了。
回看以前的生活,Andy觉得过多的物质消费只是满足一时的虚荣心,而收入下降后,负债透支了自己的很多未来。
他说,在城市里,房贷车贷、小孩补习、老人看病、养老等贷款消费问题,就能把一个年轻人的所有时间都锁定,基本没有空间去做其他的事,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能去思考自己喜欢做什么。
而在巴厘岛虽然看上去经济很落后,但却能找回城市里丢失很久的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和温度。
所以,Andy现在宁愿在物质上简单一点,也想把赚到的钱花在精神消费上。
“Life is too short, we only live once, just enjoy the moment”。
在巴厘岛颠簸的山路上,Andy坐在吉普车上开心地喊出了这句话。
对于Andy的选择,有人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表示质疑,认为他是逃避心态,在贩卖不现实的鸡汤:
也有人心向往之,喜欢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注重精神富足:
但就像Andy所说的,如果真的去做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大部分人的建议是不具有可参考性的。
要寻求意见的话,一定要找有过同类经验和经历的人。所以在巴厘岛生活一年后,Andy觉得这可能是他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的确,创业失败,不等于人生失败。离开深圳,也不等于逃离或者被淘汰。
深圳作为发达的一线城市,无疑是创业者和打工者大展拳脚的地方。与其他城市相比,它的开放程度和机遇给了人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就业环境的竞争、生活成本的上涨,以及定居面临的房价、教育等问题,同样也是普通人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这个迎来送往,不缺人也不缺人才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一边努力奋斗一边思考留下还是离开。
其实无论在哪,都各有好处,各有局限。选择没有对错,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向前走,总会有出路。
*以上素材来源于:
抖音/视频号@Anson安森森
我是小圳子
半吹半黑的深圳控
与你在深圳打怪升级的小圳青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